美国农业经济研究局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率的政策驱动因素

作者: 2016-01-30 17:25 来源:《科技政策与咨询快报》
放大 缩小

  2015年12月10日,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USDA ERS)发布《印度农业生产率的驱动因素》报告[1],分析了1980-2008年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相关政策驱动因素。近年来,印度高值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小麦和水稻产量增速减缓,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关注。该研究认为印度的农业生产能够满足未来的食物需求。

  1、印度农业产值的增长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1980-2008年,印度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1%,其中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发展贡献了66%,土地、劳动力、资本、材料等资源投入贡献了34%。

  2、印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域差异较大。印度农业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1%,其中兼顾作物、园艺和畜牧业生产的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增长最快,这主要归功于园艺和畜牧业的快速增长。

  3、公共研究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长期增长贡献最大。印度对包括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内的农业研究体系的公共研究投入的平均内部收益率较高,即1美元的研究投入约产生18.34美元的收益。

  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率增长的第二大促进因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灌溉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相较于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面积的扩大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更大。

  5、农村教育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依赖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4.3年将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印度目前持续较低水平的农村教育投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创新。

  此外,国际农业公共研究投资、私营企业研发等也对印度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该研究认为印度的农业生产能够满足未来的食物需求,但也强调指出,这一乐观前景还需要持续的公共和私人研发创新,特别是在种子培育、灌溉技术和高价值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与创新。                                  

  (董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