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智库公共外交功能

作者: 2015-09-06 11: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放大 缩小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11日第786期     作者:刘潇潇

  衡量一家智库是否成功,主要还是看其影响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目前,中国智库的现状是数量庞大,在国内的政策影响力也较大,但国际影响力却非常有限,在世界著名智库中鲜见中国智库的身影。2014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将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正式列入智库发展的议事日程。

  要提升智库的国际影响力,首先要找到问题所在。笔者认为,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不足主要与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不足以及公共外交发展总体水平有限有关。

  众所周知,中国学术多年来循着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一路走来,虽然目前已经意识到学术创新和话语权的问题,但真正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大多数中国学者的外语水平还不足以使用国外一手文献,更不要谈用外语写作或与国外学者直接交流,目前,介绍、研究国外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仍是中国学界的主流。语言的劣势加上理论水平的不足以及创新意识的缺乏,导致中国学术在世界上的声音还非常微弱,这与中国学术的规模极不相称。

  智库说到底是科研机构,虽然不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但理论的支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思想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须先使世界了解中国智库的思想。为此,要提高研究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鼓励各种创新思想的迸发。

  此外,从国际顶尖智库的发展经验来看,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一或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打造智库品牌的有效举措之一。中国智库在发展初期就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应该抓住特色,打造小而精的智库,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个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智库影响力。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交话语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中央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欧时在德国智库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同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访欧期间在英国两大著名智库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演讲,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此展示了他们对智库外交功能的重视。2015年初,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公共外交”被列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五大重要功能之一。

  如何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使其更好地为公共外交服务?

  一方面要“走出去”,如与国际知名智库合作在国外举办论坛,与国外智库研究人员合作出版著作、发表文章,派遣研究人员在国外智库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工作、交流,等等。特别要提出的是,我国应加大在国外设立智库办事处和研究中心的力度。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开花结果,但多限于文化领域,很难在政治、外交领域有所建树,而智库驻外办事处和研究中心则可名正言顺地直接与外国政府、决策机构等建立联系,提升我国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为此,在智库资金使用上要有意识地加大国际化投入。

  另一方面也要“请进来”,使中国智库的人员构成、研究内容、研究成果更加国际化,而这需要体制上的支持。比如,对于国际人才的引进,国外优秀智库很少考虑研究人员的国籍,持有外国国籍的专家担任智库负责人的也不在少数。而在现有体制内智库对外籍专家的引进程序比较复杂,即使外籍客座研究人员都很少见。缺少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就不太容易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所思所想,在建言决策时也就难免失之偏颇。就目前而言,国内有很多智库和智库机构专家的眼界还不够开阔。不要说地方智库,即使是国家级智库也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上。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当然会关注国际问题,但焦点往往局限于中国在国际问题中的作用和受到的影响,而较少站在全球的高度研究国际问题。学者从本国利益出发去讨论国际大事,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总是一味追求如斯,则很难在世界同行中树立威信,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也就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成果的发表上,直接用外语撰写论文以及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智库专家比例相对较低。由于语言障碍,国际同行基本不了解中国智库的思想。为此,中国智库需整体提升外语水平,在人员考核时加入对外语能力的要求:所有智库专家都应熟练掌握英语,地区问题研究人员还需掌握所研究地区的语言——不懂研究对象国的语言,在研究时就会碰壁,也无法在国外同行面前自信地进行学术交流。

  总体来说,国内的民间智库和高校新建智库在国际化方面走在了前面,与国外机构的合作更加顺畅,敢于引进国际人才加盟。相反,大多数官方和半官方智库碍于各种体制约束,虽然有需求、有资源,却无法“大展拳脚”。这就需要政府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解放思想,重视智库在“二轨外交”中不断提升的作用,在制度上保证国内智库对外交流的通畅。在各类体制内智库中,相比而言,高校智库国际学术交流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因此,高校智库在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方面应发挥带头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