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的重点领域与潜力测度

作者: 2015-08-25 14:56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放大 缩小

  资源节约,要科学决策,要讲求实效,要选准重点领域,要瞄准节约潜力较大的资源、行业和地区。在此,有必要对目前我国资源节约的重点资源、重点部门和潜力所在等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资源节约先从什么资源入手?

  首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有种类的资源都要节约。当然,各类资源在节约的重要性、紧迫性等方面也确实有所而异。要回答资源节约先从什么资源入手的问题,需要至少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各类资源的相对丰歉因素。即首先要考虑什么资源是最短缺的。显然,最短缺的资源,要最先节约,并用较丰富的资源替代较短缺的资源。为此,加强各类资源的相对短缺程度的比较分析是极其必要的。在我国,水资源普遍短缺,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尤其要重视节水;耕地资源普遍短缺,尤其是华南和西南地区更应节约和保护好耕地资源。

  其二是资源节约的成本收益因素。即要考虑什么资源的节约成本较低、收益较高。应优先选择节约经济回报率比较高的资源。经济回报率高低与单位资源价值或价格高度关联。提高资源价格确实有助于资源节约,但也必须考虑资源需求的价格弹性,弹性小的资源,提价往往不能起到节约的作用,只会加重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从而往往得不偿失。为此,应优先选择价格较高、需求弹性较大的资源。另外,资源节约的成本问题也很重要,特别是一次性投入的规模往往决定节约的成败。例如,农业节水需要渠系改造和灌溉方式、设备升级改造,所需要的大量一次性投入往往超出多数地区和农户的能力,此时,政府投入或补贴是必要的。

  其三是与资源节约有关的政策因素。即要考虑政府最鼓励、最支持节约什么资源。政府所鼓励、所支持节约的资源,应放在资源节约的优先位置,这既是基于政策一致性、管理统一性的考虑,也是基于瞄准政府考核体系的考虑。同时,政府所鼓励、所支持节约的资源,往往会给予政策优惠或财政补贴。为此,加强资源节约政策的分析是极其必要的。

  其四是资源节约的生态环境因素。几乎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源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不当。应最先考虑减少使用生态环境负效应最大或比较大的资源,资源节约应重点瞄准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负效应较大、资源节约的生态环境效最后是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因素。没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做支撑,资源节约往往只能停留在倡议、设想和希望的阶段。在资源节约进程中,应优先选择具有较好技术及设备支撑的资源。

  二、资源节约应把重点放在哪些部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有部门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所有部门都要强调资源节约。当然,各部门在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有所差异,资源较为密集的产业或部门,往往是资源节约的重点,其中资源型产业的资源节约最为关键,这些产业往往占用、消耗较多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且往往资源效率较低。为此,应重点大力推进矿业、农业、冶金等资源型产业的资源节约。

  当然,各部门的资源节约重点有所差异。工业部门的资源节约重点一般是节能降耗、节地增效,推进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重点加强用能大户的监管;同时着力提高工业园区或聚集区的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出水平,发展节地型工业。农业部门的资源节约重点是节水。我国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63%,且用水效率较低、节水潜力较大,水利部推进的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华南节水减排已产生较好效果,应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好农业水价和农业节水技术设备两大难题。第三产业资源节约的重点在于节能、节水。固然第三产业能耗、水耗所占份额均较小,但并非意味着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恰恰相反,浪费电和水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差别化水价制度下的高水价行业的“偷水”现象较为普遍且严重,必须加以制止。

  三、各类资源的节约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各类自然资源的基本功能和特征不同,决定了节约的要求和难度亦有差异。首先,按资源的位置特性,可将资源分为原位性资源和开采性资源。原位性资源与开采性资源的资源节约要求有所不同,前者节约应主要在于通过选择较适宜的产业或项目,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强度,如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或土地产出率;后者节约则主要在于运用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替代,如通过增加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投入而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而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等。

  其次,按更新速度可将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前者是指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的资源,如生物资源;后者是指不能更新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显然,对于可更新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的可更新能力,使其服务功能持续地发挥到理想的状态;而对于不可更新资源而言,节约的重点在于替代、提高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其三,按资源存在的时间可将资源分为流失(逝)性资源和非流失性资源。前者是指即时存在、稍纵即逝的资源,又称流量资源,最典型的就是气候资源;后者是指长期存在、其数量和质量不因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的资源,又称存量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多数资源。流失性资源的节约重点在于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如提高对光、热等气候资源的利用能力,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非流失性资源的节约重点在于合理地安排资源的利用结构(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控制资源利用的速度和规模,并尽可能地用流失性资源替代非流失性资源(如用光电和风电替代火电)。

  其四,按所有权分割特性,可将资源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前者是指边界清楚、可以分割、可以排他的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后者是指边界不清、不可分割、不可排他、公共进入的资源,如公共水域、无主荒地等。对于专有资源而言,资源节约的重点应是责成资源所有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包括技术、经济等措施节约资源;对于共享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则在于尽可能地明晰产权、实现资源共享共管,达成合理的利用份额分配方案,实行行政许可管制等。

  最后,按作用大小可将资源分为战略性资源和非战略性资源。前者是指关系国计民生、非常态时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的资源,如水、石油、耕地资源;后者是指重要性较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的资源。对于战略性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对本国、本地区资源基础的消耗,尽可能地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获得所需资源,并建立战略资源储备,防止出现资源供给的中断、波动等;对于非战略性资源而言,其节约的重点在于运用一切可能的措施,包括科技、市场、政策、法律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如何科学测度资源节约的潜力或空间?

  科学测度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一个地区很有必要了解和把握特定时间内的资源节约潜力或空间。要测算资源节约潜力或空间比较困难,可采用以下办法:

  其一是同类地区横向比较法。对比社会经济条件相同或相近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从中找出本地区资源效率差距,差距即潜力或空间。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如技术进步、价格上升)对资源节约的影响,换句话说,要在同类地区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设定一个效率提高的空间。

  其二是资源利用定额比较法。一般来讲资源利用定额都是经过严格计算得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说服力。在确定本地区资源节约潜力时,可以比较目前实际资源效率与资源定额(资源效率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潜力。这种办法比较简单,而且易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根据目标测度差距或潜力的方法,是一种目标导向性的方法,或者说是目标管理方法。

  其三是综合结构分析法。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及城乡结构。这两个结构直接决定着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结构的变化是资源效率变化从而也是资源节约的关键所在。要根据结构变化趋势,或者根据结构调整要求,来测算资源消耗总量的可能变化,从而可以测算出资源节约的潜力。例如,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会直接导致能耗总量的下降,反之亦然;同样,高水耗作物种植面积的压缩,会节约水资源,而不同作物用水定额的比较就可以测算出种植结构变化的节水潜力。

  其四是资源占用历史比较法。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占用、消耗的历史数据,进行包括能耗、水耗等在内的资源占用或消耗的趋势分析,进行“趋势外推”,预测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的资源节约的潜力和空间。这种方法,要建立在连续、真实、准确的资源利用统计(数据)基础之上。为此,加强地区、部门、行业和单位的资源利用统计工作十分必要而迫切。

  当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如因子贡献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结合起来运用,相互印证,取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测算结果,用以作为确认资源节约潜力或空间大小的依据。无论如何,不能“拍脑袋”说资源节约的潜力有多大。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谷树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维明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08月14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