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童话:面纱后的科学家与科学》

作者:陈安、陈樱花、韩玮、陈雅楠 2024-02-26 16:10 来源:
放大 缩小

科普工作的演进历程可追溯至19世纪末。初期,科学知识主要局限在学术界,但随着20世纪初科技发展,对公众科学了解的需求上升。二战后,科学博物馆、科普杂志、科学电台崭露头角,开创了科普工作的新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时代催生出互联网、社交媒体,科普工作进一步多元化,科学内容以多媒体形式传播,国际合作也推动了全球范围的科学普及。21世纪,科普工作更加多样化,包括演示、科学节、博览会等形式,拓展领域覆盖环境科学、健康科学、科技创新等多个方向。科普逐渐融入教育体系,强调培养公众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则为更深入的科学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构建了良性循环的体系。

在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家及其背后的经历往往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历往往充满神秘的气息,以各位科学家为主角的小说故事令无数人痴迷。对于更多数人而言,了解科学和科学家本质上并不容易,需要从繁到简的科普工作将科学经历以及深奥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其中的核心内容十分关键,否则许多科学传播最终让科学家甚至科学本身变得“面目全非”。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需要提高表达的“亲切感”,借用能被大众理解的各种身边现象来比喻,从而在短时间内完成与科学的沟通。因此,本书主要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角度讲述耳熟能详的科学故事和科学家,进而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科学。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围绕多个科学故事展开讲述,下篇则包括了古今中外多个科学人物,对科学家的生活趣事及进行讲述。例如电灯是否是爱迪生一个人的发明?他在商业上的影响力是否超越了他的发明?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学童话:面纱后的科学家与科学》图书创作与知识普及”项目资助,旨在通过对科学家“好”与“坏”两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神秘面纱”后的科学家们的可爱一面,对科学家产生兴趣从而对他所从事的科学事业中也产生兴趣,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本书可作为科普工作、科学教育以及对科学家个人和事业的深入了解时的参考用书,适用于学生和青少年、家长、教育工作者等多个群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