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作者:方创琳 等 2015-05-19 10:59 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系列
放大 缩小

简介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已进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全面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顺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科学识别了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判断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和科学方法理性评估了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针、建设目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建设重点、建设模式、建设路径、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可作为各级城市发展与规划部门、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和科研工作参考用书等。

目录


前言
摘要
第一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与评判标准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与组成要素
一、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
二、创新型城市的成长阶段
三、创新型城市的组成要素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与战略意义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判指标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评判指标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评判指标
第四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评判标准
一、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评判指标的认识
二、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评判指标的思考
三、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条件的认识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判断标准与指数判断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模式与中国借鉴
第一节 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区域
二、具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较大的人口规模
三、拥有密切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广泛的全球市场
四、集聚着一大批多样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五、吸引了大量具有高研发能力的组织机构
六、具有健全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能力
七、建成国际著名的创新平台和空间载体
八、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二节 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驱动模式
一、工业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
二、科技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
三、服务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
四、市场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
五、政府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
六、文化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
七、协同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
第三节 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府促进与协调机制
一、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设置
二、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府协调机制
三、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促进政策
四、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织制度保障
五、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民间促进组织
第四节 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中国创新型城市的借鉴
一、构建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城市创新体系,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引进和培育高技术研发机构,提升城市科技的全球竞争力
三、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形成完善的城市创新链
五、积极发挥政府协调和促进作用,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六、多渠道吸收风险资金和民间资本,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七、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形成利于激发创新的城市创新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特征
一、先行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
二、城市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
三、城市创新投人逐渐加大,城市创新试点全面展开
四、城市创新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创新评估机制正在形成
五、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强化,协同创新环境正在改善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与总体评价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评价:尚处初级阶段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瓶颈与问题
一、投入瓶颈:城市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5%
二、收入瓶颈:城市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低于60%
三、技术瓶颈:城市对内技术依存度及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低于70%
四、贡献瓶颈: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60%
五、人才瓶颈:城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低于5%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与基本框架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意图与数据来源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意图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对象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估的数据来源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原则与基本思路
一、评估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特色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框架
一、综合评估体系的理想框架
二、评估体系的试行框架
三、评估体系的可行框架
第四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辨识
一、城市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
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
三、城市节能减排与人居环境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
四、城市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方法与监测系统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指标权系数计算方法
一、综合评估数据标准化处理的计算方法
二、综合评估指标权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ICEM模型
一、ICEM的一级评估模型
二、ICEM的二级评估模型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监测系统
一、评估系统的建设原则
二、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
三、评估系统的总体结构
四、评估系统的功能设计
五、评估系统的数据模型与运行流程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
一、省域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的自主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
一、省域城市自主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自主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一、省域城市产业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产业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第四节 创新型城市的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一、省域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第五节 创新型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
一、省域城市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与建设目标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与重点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重点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与空间布局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空间布局
第四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路径
一、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建设产业创新城
二、以研发机构为依托,建设科学创新城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智慧创新城
四、以社会和谐为宗旨,建设协同创新城
五、以宜居环境为目标,建设绿色创新城
六、以开放合作为基础,建设国际创新城
第五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工业创新主导型模式
二、服务业创新主导型模式
三、文化创新主导型模式
四、科技创新主导型模式
五、体制机制创新主导型模式
六、多驱联动创新型模式
第六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深圳模式:高科技智造的自主创新模式
二、苏州模式:高端制造的国际创新模式
三、武汉模式:知识引领的光谷创新模式
四、西安模式:军民融合的互动创新模式
五、广州模式:多轮驱动的智慧创新模式
六、南京模式:科教主导的体制创新模式
七、合肥模式:知识生产的科学创新模式
八、厦门模式:高技术引领的绿色创新模式
九、哈尔滨模式:转型升级主导的产业创新模式
十、昆明模式:多驱联动的绿色创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措施
一、集聚高层次创新主体,控制创新核心环节
二、打造高标准创新平台,组织高效创新活动
三、提供优质创新服务,切实提高创新能力
四、培育良好创新环境,全面激发创新动力
五、构筑开放创新网络,提升全球创新地位
第二节 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措施
一、加大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城市产业创新能力
二、增强全球服务意识,提高城市服务创新能力
三、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提高城市文化创新能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管理创新能力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提高城市制度创新能力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开展城市创新水平监测评估,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定量决策依据
二、设立创新市长特别奖,激励优秀人才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三、建立城市创新基金,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四、举办城市创新论坛,定期交流城市创新成果与经验
五、构筑城市创新合作联盟,提升城市创新发展的区域基础
六、制定城市创新政策法规,为城市创新提供法制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一:2011年第二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综述
一、2011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建议方案与奖励方案
二、2011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在第二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发布纪要
附件二:2013年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综述
一、2013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建议方案与奖励方案
二、2013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在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发布纪要
附件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创新水平计算结果
图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