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熹 万劲波 韩辉: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作者:刘明熹 万劲波等 2022-06-17 17:0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放大 缩小
  为保障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安全,要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规划,依托创新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提升,构建融合融通创新生态,促进集群高质量发展。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我国20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近400家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一批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对中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超25%,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拥有20个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持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面临新的风险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国际局势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发展受到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也面临着产业外迁、大国博弈、原材料上涨等新的风险挑战,必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韧性。
  第一,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加速重构,产业外迁风险逐步增大。一方面,有关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出于强化关键战略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考虑,着手制定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外资审查和本国产业保护,加快产业回流。比如美国采取撤资中国、制造业外迁、去中国化等举措,通过税收杠杆迫使跨国公司将海外利润生产环节迁回国内。日本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通过“供应链改革”支持本国企业把产能搬回国内,或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英、法、德等国则提出加强重要战略性物资生产储备,减少对外依赖。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招工难”问题突出,能耗和土地指标趋紧,我国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电子信息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面临的外迁压力持续增大。
  第二,中美战略博弈呈持久态势,“卡脖子”风险仍然突出。一方面,美国将战略重点转为强化中长期对我国竞争优势的提升,将贸易政策与盟友体系、供应链安全审查、关税政策等结合,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压力整体加大。比如美国逐步收紧针对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出口限制和管控,对飞机零部件、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对华出口施加新限制,甚至要求外国企业向中国出口相关商品必须获得美方同意,以此遏制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另一方面,美国试图降低集成电路、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同时,通过更具针对性的“组合拳”打击我国供应链薄弱环节,联合盟友持续压缩我国供应链合作空间。
  第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企业面临较大生产经营压力。一方面,粮食、化肥、原油、铁矿石、铜矿等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创出新高。原材料价格涨势过快、信贷杠杆持续上升,并通过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差,利润受挤压明显,同时,叠加用工成本、产品库存压力等因素,导致中下游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部分企业面临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损、有单不敢接的困境。另一方面,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国际上一些重要港口码头作业缺工、清关速度较慢等问题日益突出,运力紧张、运价居高不下的状况难以根本扭转,同时,国内相关地区重点企业停产、人员流动受到严格控制、物流不畅和订单按时交付困难等风险依然存在,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造成较大压力。
  创新产业集群能有效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挑战
  作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集群是指由科技领军企业与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和相关创新、投资、服务机构在特定地域形成的生产与创新聚集现象,能有效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规范竞争,提升企业和产业抗风险能力。
  第一,创新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集群上下游企业高度集聚,供应链相对固定集约,形成链式联结、协同互促的发展格局,提高了科技领军企业抵御风险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配套企业落户,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集群内空间的临近性,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幅降低,分工协作进一步细化,使得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成为本区域内不可多得的“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在区域产业链中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创新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一方面,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集群内集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促使各类创新主体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学习、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另一方面,公共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公共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创新型人才的聚集,降低了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相互信任的竞争合作机制为产学研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了便利条件,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扩散得到加强。
  第三,创新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集群是各区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要素优势引导或自发形成,具有鲜明的区位特色和独特的发展优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位品牌,并巩固提升区位竞争优势。集群的正外部性进一步增强了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巩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结,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比如上海、杭州、武汉、重庆、成都等地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加强创新产业集群建设,逐步形成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并通过创新产业集群联盟的方式加强城市群协同合作,提升了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促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国都在重组产业链、供应链,我国也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简单重复过去的模式,而应该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为保障我国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安全,要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规划,依托创新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提升,构建融合融通创新生态,促进集群高质量发展。
  第一,统筹集群建设规划布局。当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正在分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厘清我国创新产业集群建设的总体思路,引导各部门、各地方统一认识,聚焦若干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统筹规划创新产业集群布局,强化政策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加大指导、评估和督察力度,并适时调整集群建设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力度。
  第二,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提升。一是锻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国际领先地位,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二是补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三是强弱项。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全国范围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
  第三,构建融合融通创新生态。一是形成政策合力。推动部门、央地政策协同,推动集群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二是营造良好生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数据链等要素协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产业集群支持力度,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生态。三是推动集群升级。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突出细分领域特色,依托龙头企业组建“1+N”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体,建立若干跨区域、跨领域创新产业集群联盟。

(作者刘明熹、万劲波分别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韩辉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程师)

  本文转自2022年6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第四版:智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