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纪刚:以创新为引领建设科技强国
2021-11-20 09:07 来源:光明网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目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发展成就显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4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至2.4%,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指数从2016年的全球第25位跃居2021年的第12位。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保护主义的双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取得全球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已突破一百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一、“四个面向”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四个面向”是当前和未来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引领世界科技前沿需要建设科技强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拓展。科技革命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的创新,是以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技术的新突破为先导,引发各学科领域群发性、系统性的突破,以及技术轨道的变迁,具有“非线性”特征,而不是对原有知识的修补。因此,科技革命成为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其中基础研究是探索新知识、新原理的科学活动,最能体现科学的进展。但是当前我国在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中所占份额过低,科学研究的影响力不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人类知识边界,为人类知识作出贡献,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
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建设科技强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经济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科技发展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如国家重大专项中,“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都是为了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而设立。但是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因为基础薄弱,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需要突破,高质量发展对建设科技强国提出强烈需求。
满足国家重大需求需要建设科技强国。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战略安全的关键要素。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打压从贸易领域延伸到科技领域,我国科技安全和经济安全面临的风险陡增。同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安全提出新挑战,如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带来极大风险,技术谬用和滥用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迫切要求建设科技强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支撑作用。
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建设科技强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影响了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也威胁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无人机等先进科技被广泛应用,让疫情防控手段有了质的提升。尽管科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在科研组织模式、科研评价体系、科技应急能力、公共安全科技体系上的不足,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支撑作用,亟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二、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坚持创新引领
创新活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经济和科技领域。从广义来讲,任何突破现有知识体系、技术性能、制度结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活动都是创新。因此,创新的本质是“变革”,通过变革创造新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往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因为发展阶段的原因,科技工作一直处于追赶和跟踪状态,很多科技工作是模仿和重复发达国家已经做出的成果,真正的原创性贡献少之又少。虽然一些技术应用创造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没有产生新的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也不利于培养追求卓越的文化价值。从创新的定义可知,这种科技活动不是原始性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科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也对我国传统的科技体制机制和创新体系提出一系列挑战。例如,尽管我国科研人员、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科学论文已位居全球前列,工业体系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但是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依然存在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体系效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无法形成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和能力,很多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都受制于人,无法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能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需求。因此,我国亟需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变革,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只有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才能具备引领新科技革命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掌握创新发展的自主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在发展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一论断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要注重质量与效益,注重原始性创新,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我党在编制五年规划历史上,第一次把创新发展放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突显创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和制度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原始性创新。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切实提升我国战略安全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构建行业领军企业主导、高校院所广泛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塑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布局研发活动。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应用场景。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一如既往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特别是在人类共同面对的能源、气候、环境、卫生、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合作,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原载于2021年11月20日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