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李书舒:以“三个协同”推进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

作者:王晓明 李书舒 2021-10-20 13:55 来源:光明日报
放大 缩小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开启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7年多来,京津冀区域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科技产业创新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面向“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下面临的各项挑战,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创新政策体系三个方面的协同。

  首先,要围绕国家战略性任务,推动京津冀三地构建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区域综合性创新体系。完善以北京为核心,以天津、河北为两翼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实现整合与优势互补的关键支撑。要发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作为京津冀区域源头创新核心引擎的辐射作用,带动天津、河北加快创新集聚。以北京为引领推动原始创新取得关键突破,实施高精尖产业链技术短板攻关,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加快建设天津与北京全国科创中心联动机制,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对接北京创新资源。推动河北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合作机制,打造若干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

  其次,要围绕我国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协同,促进形成创新合力。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对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及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构建和持续优化区域一体化要素市场,推动大数据信息、工程技术、创新知识、高端人才、创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跨区域一体化顶层设计和差异化布局。推动京津冀共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地区潜能,加强创新资源同市场机制的对接,在量子科技、新型材料等领域积极布局一批有特色、有潜力、有后劲的未来产业。

  再次,围绕核心技术创新,实现京津冀创新政策体系协同,强化三地创新资源对接,加强核心创新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京津冀区域源头技术创新策源地,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交叉融合。围绕共性问题和需求,推动京津冀对接创新资源,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区域科研战略力量,开展园区、基地、技术市场共建,规划一批产业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承载地,加快培育国际化、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支撑,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支持重点高校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大力发展评估、咨询、专利代理等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此外,要加强创新资源投入,培育和壮大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节点,在雄安新区科技城、大兴机场临空经济科技创新区等地区形成创新高地,辐射带动周边共同发展,提升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效能。

  有理由相信,“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持续深入推进,成为我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城市群的重要支柱。

  (作者:王晓明,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书舒,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