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制约创新的路径依赖
只有站在创新源头的制高点上,我们才能实现原始创新能力质的跃升,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应有的科技贡献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应当认清创新发展的形势,顺应创新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大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当前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化,二是由“点”的突破向“面”的提升拓展。
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煤化工等持续突破,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发展;高铁、核电、超级水稻等走向世界;中微子、铁基超导、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前沿和新兴领域研究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论文、专利等科技产出已居世界前列,质量大幅提升;化学、物理、材料、数学、地学等主流学科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创新版图,步入从以往的跟踪为主到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在一些重要领域具备了厚实的积累,经过五年的努力,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着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等问题。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创新的路径依赖问题。
我们大量的研发课题,往往是跟踪国际热点、国际前沿,技术路线往往也是跟踪模仿,较少自主提出的科学思想、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较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提炼出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问题,在创新的源头上就失去了先机,原创性、独特性不够,许多成果往往是对国外提出的理论的完善、假说的证实和技术的拓展,缺少开辟新方向、引领发展的原创成果,形成创新路线的路径依赖。
我们的许多产业技术源头不在国内,引进成套技术和装备后,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不够,往往是引进一代又一代,被国外牵着鼻子走,未能及时攻克超前一步的关键核心技术,许多关键产业领域未能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体系,使我国许多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大而不强,形成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进程中,这种路径依赖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应当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应更新创新观念,摆脱惯性思维,改变传统思维定势造成的创新路径依赖问题,鼓励科研人员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既要向国际同行学习,又要敢于提出自己独创的科学思想、科学假说,敢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敢于尝试新的技术路线。
我国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无论是生态环境改善、还是民生健康保障,都提出了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从更长远看,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活动的规模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所面临的资源能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艰巨复杂的,将不断提出新的重大课题。
这些课题的背后蕴含着许多综合的、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不少科技问题用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无法解决,具有原创性,我们要善于从中发现新现象、新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
只有站在创新源头的制高点上,我们才能实现原始创新能力质的跃升,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应有的科技贡献。
应针对发展瓶颈,制订我国重要产业和技术发展路线图,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面向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分析我国重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分析研判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确定我国产业技术发展近中远期目标,分阶段提出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明确创新的路径、举措和时间表,制定配套政策,超前部署、迎头赶上,突破重要产业技术的路径依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弥补发展的短板,优化资本、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配置,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支撑我国产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共安全和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应把握发展机遇,迎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制订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防止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创新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密集期,科技创新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生动景象,一些基本科学问题面临着重大突破,绿色、健康、智能引领创新方向,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环境技术深入融合,“互联网+”技术蓬勃兴起,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将引发产业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发展的突破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界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期,发达国家加快“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超前安排科技创新行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既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差距拉大的巨大风险,我们应当前瞻分析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走向,抓住技术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明确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增长点,创新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加快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拓展发展的新空间,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探索发展的新模式,积蓄发展的新动能,打造发展的新引擎,在世界新一轮经济繁荣中赢得主动。
应创新体制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我国已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专业研发队伍,形成了由国家科研机构、行业科研机构、国防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研发组织构成的完整的创新体系,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各创新主体发展很快,但功能定位界定不清的问题显现,存在同质化发展、无序化竞争的现象,需要明确各创新主体的职能定位,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形成分工清晰、协同创新的局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势将引发我国研发体系的重大变革,构建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科技创新管理中也需要处理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科技资源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国家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多样性的关系等,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健全和完善国家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加强重大决策科学民主咨询评议机制建设,加强科技决策部门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门之间的互动。
应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科学普及,通过揭示科技发展趋势和走向、宣传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和培养大众对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全社会示范创新行为、传播科学方法、宣传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加深大众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理解,引导大众重规范、守规则、讲诚信,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人类社会基本伦理,尊重自然演化规律,促进社会行为规范和法治社会建设。传播和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促进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尊重首创、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和社会环境。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