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评价标准多元化助力“中国制造2025”

作者:潘曹峰 2015-11-20 14:33 来源:科技日报
放大 缩小

  中央对创新的定位不仅是释放新需求,还是创造新供给,通过供给端的改革和创新创造新需求。

  一是研究创新。在科研项目方面组织一批国家队,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些国家队或者国家实验室应该全功能化、全链条化。近期参加过几个协同创新中心的讨论,觉得很好很强大,在同一领域内强强联合,最后的产出自然也会很好看。但是,同行之间会不会把一些最最核心的想法进行共享、协同,恐怕是要打个问号的。我觉得要组建这种“大队伍”,还是应偏向结合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好。这样做,既能互相启发,专长互补,还可以把一个研究从基础做到产业化、全链条。

  二是技术创新。《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这就需要在关键的基础材料领域有所提升。国家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引导,包括利用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作为指挥棒,改变过去以“论文”为唯一考核指标的方式,引导科研工作向论文和技术成果转化并重转变,鼓励科研人员着重解决一些基础性强但难以发表论文的冷门问题。举个小例子,对镍基高温合金的研究就是非常基础的研究,但它对国家国防(发动机)、生产(火力发电汽轮机)以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强类似这种基础研究,能帮助我国由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最后成为智造强国。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