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海建成“东方创新之都”——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向中国创造跨越意义重大
问:为什么中央在现在这个时候强调要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迫切性、重要性和意义在哪里?
路甬祥(以下简称“路”):我觉得这是时代的需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复苏艰难,促使发达国家增加创新投入,调整发展战略。美国推出振兴高端制造战略,德国推进《工业4.0》,日本致力发展无人工厂和协同机器人,英国着力发展生物、纳米、数字和高附加值制造技术,法国也推出《新工业法国》战略……旨在抢占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制高点。信息网络、材料、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空天海洋等技术日新月异,转移转化应用和业态创新速率明显加快,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举世公认的制造大国,但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发展方式粗放,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生态环境代价,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瓶颈约束加剧,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加,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仅缺乏科学原创、自主创新的基础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更缺乏自主创新设计创造,缺乏引领世界的产品、工艺装备和经营服务新业态,缺乏创新引领的著名跨国企业和世界著名品牌,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和创新大国。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质量效益、向全球产业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的新常态。面对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交汇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需要北京、上海、深圳等率先建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引领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发展转型,支持培育以绿色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实现向中国创造跨越,意义重大;并将有力支持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开放合作共赢,引领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新驱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草根”是创新基础
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上海的科创中心主要应该担当什么样的任务?主攻方向应指向哪里?怎样来带动上海以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如何才能使它具有全球影响力?
路:上海历史上就是富有创造活力的东方创新之都,是东西文化交汇的时尚大都会、信息交通物流的枢纽,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高端设计制造服务的高地,研发、教育、医疗、文化、设计等创新资源富集,国际国内创新人才会聚,创新投融资活跃、形式多样。改革开放以来,浦东新区、自由贸易区、科创示范区等为制度、管理、科技、业态创新不断拓展新空间、创造新环境、注入新动力。上海面向太平洋,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紧密、产业优势互补,与全球科技文化、经贸产业交流合作形式多样,姐妹城市遍及全球。考虑到我们已经进入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共创分享、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发展趋势,上海可发挥优势,在科学原创、突破基础共性核心技术、创新设计创造引领世界的产品、工艺流程与装备、经营服务新业态、跨国创新企业和世界著名品牌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尤其可在信息网络与大数据、应用软件、生物制药、医疗保健、高端材料、高端制造、咨询服务、时尚设计与品牌、文化创意、风投众筹等领域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问: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人才和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人才应到哪里去找,怎样才能有力地吸引全国和国际的一流人才?
路: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在于事业与环境。上海承担和支持开展的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科技工程与产业创新专项,企业自主进行的创新活动,上海集聚的设计咨询机构、国际合作项目等,都是吸引高端人才的磁石和平台;在沪大学、研究院所、三甲医疗机构、中外企业的研发机构等都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器。上海已形成的多学科综合优势,比较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国际化的创新环境,良好的信息网络、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还有优质医疗、教育、社区等公共服务体系,都构成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独特吸引力,也为创新人才成就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问:在科技创新中企业处于主体地位,中央又提出努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中应当怎样与企业的科技创新相结合,与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相衔接,做到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路:网络时代的今天已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上海具备多样的创新载体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仅能够关注吸引高端人才,更要着力为青年人、为“草根”提供创新创业的公平环境与机会,才有可能培育出现诸如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任正非、马化腾、雷军这样创新创业的杰出领军人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在科技还是产业创新创业,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青年、“草根”始终是创新创造最活跃的因素和基础。新市场、新产业、新业态往往都是青年人和中小企业率先创造开拓的。上海发挥自身优势,一头吸引聚集海外创新资源,一头与苏、浙、闽、皖等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小企业合作,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创业活力、最具影响的科技与产业创新集群的中心。
探索自主发展科创中心道路
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中科院的科研院所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应该怎样去争取中科院的帮助,在哪些方面可以同中科院进行合作?
路:中科院等作为国立研究机构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从事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国家安全做贡献。这和上海科创中心的大目标完全一致,如果一定要说两者差别的话,可能上海科创中心的创新链更完整,创新创业结合应该更紧密,体制机制可以更多样、更灵活、更自由,市场对创新人才、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主导和决定作用会体现得更充分,多元创新文化的包容空间也会更大。
实际上,中科院、大学和央企的在沪创新力量已经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能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基地、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入更多国内外创新资源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推动成果、知识、信息、人才更好地服务带动国家整体发展,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向世界,实现绿色智能、合作共赢,作用将会更大。
问: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科创中心,美、英、日、德等国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他们有什么经验可供中国学习和借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建设科创中心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色?
路:我觉得,不仅美、英、日、德、法、俄等工业大国在推动创新方面各有特色和优势,而且诸如瑞士、芬兰、丹麦、荷兰、以色列、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等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都有成功经验和特色优势,比如美国历来有鼓励原创的传统和支持青年人创新创业和风投支持科技企业孵化的良好环境,孕育产生了许多引领国际的技术创新、新星企业与新兴产业。德国注重制造业创新,政府着力支持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大学和研究所协同推进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工业4.0创新链与产业链,全面提升德国制造在知识网络时代的竞争力。瑞士、芬兰、丹麦、以色列等国家则注重发挥自身特色与技术创新优势,促进转移转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但不应该照搬照抄。应该根据时代和国情、上海的优势和特点,求真务实、创新开拓,探索自主发展科创中心的道路。国情区情各有所别,时代、科技、产业、社会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永无止境。只有拥有自信心,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坚持诚信务实、共创分享、合作共赢,才能走得更好、更快、更远,实现更美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