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讨论不同于“硅谷模式”的中国独特创新生态

作者: 2025-09-29 10:29 来源:
放大 缩小

626日,《自然》发表《为什么中国创新模式蓬勃发展》[1],系统分析了中国独特的科研创新生态。作者指出,国家主导规划、高校深度参与、企业敏捷执行构成了当下中国创新体系的三大支柱,其协同效率与成果转化能力,正在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凭借大规模推出的新技术成为新闻焦点。2025年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DeepSeek及其低成本大型语言模型,其他值得关注的企业还包括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其大部分车型上将“天眼”智能驾驶系统作为标准配置推出;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计划在中国大规模扩建“换电站”,以实现电动汽车的快速电池更换。此类举措背后是对中国科研投入的承诺,以及中国顶尖高校与私营部门之间日益增强的协同效应。

在许多方面,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尤其是涉及新公司和产品推出时,与西方模式颇为相似。这种合作日益围绕“高风险、高回报”的融资理念展开,即学术界涌现的潜力创意即使大多数最终失败,仍会获得投资支持。不过,与硅谷等由私人投资主导、接受初创企业失败风险的成熟的大学-产业生态系统不同,在中国,国家扮演着关键角色,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及地方创新基金向大学附属企业注入数十亿资金以期重塑行业,尽管多数无法取得商业成功。在全球科技版图重塑的关键节点,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不断涌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创新案例。

1国家规划与产业政策双轮驱动中国企业科研产出迅速上升

《自然指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主导或参与的高水平科研产出正迅速接近美国。2020年至2024年,中美差距缩小至不足450个指数点,显示中国在企业科研领域的强劲增长势头。《自然指数》追踪了化学、物理、地球环境、生物学4个领域企业研究成果,美国在4领域中均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展现出积极增长态势,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接近领先,但生物学领域差距巨大。

1988科技部启动“火炬计划”以来,中国政策致力于科研人员与企业协同。该计划旨在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并设立研发特区为初创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更便捷的信贷、土地和基础设施等激励措施,如北京的中关村。2014,中国推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激发全国基层创新创业,在精英实验室或大型企业之外涵盖普通公民等群体。该计划资助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扩大投资和政府支持渠道,鼓励大学转化成果,科学家可对公司持股。

除了增加资金支持的计划外,中国政府还作为促进者,减少官僚障碍,加速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例如,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过去十年中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加快药物审批和临床试验。针对有前景的药物建立了优先审查通道;中国2017年加入《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以便中国临床试验结果能在其他国家被认可,并通过数字化提交系统和增加人手等方式,减少临床试验申请的积压。

2、学术界力量注入产业体系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路径

相比西方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技术转化机制,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更依赖于高校与国家资金的联动,中国模式在一些企业中表现明显。

例如,总部位于北京的力康生物医疗科技公司,是与清华大学有联系的mRNA癌症疫苗初创企业,利用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资源,通过共同建立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动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测序结果进行个性化定制的mRNA疫苗。尽管其疫苗技术仍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但代表了中国医疗创新体系的雄心。

对于将生物技术视为战略重点的中国政策制定者而言,潜在回报可能极为可观。只要有一家此类公司取得成功,便可使中国在精准医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另一案例是位于无锡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该项目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度参与)利用公共资金研发。与西方超级计算机通常依赖企业合作进行研发后再向研究人员开放不同,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由政府资助,被用于天气预报、材料模拟和药物开发等领域的私营企业。中国模式旨在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支持的产业政策相结合。该项目的成功已推动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包括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域。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中国当前热门话题,为中国创新模式提供了新范本。机器学习与认知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已孵化出多家初创企业,如“流利说”和“松鼠AI”。这类初创企业通常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启动,再吸引私人资本投资。

从学术角度看,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是与专注于个性化教育技术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典范,这些合作有助于实现相关政策目标。该校的实验室开发了在上海和深圳公立学校使用的教育产品,这体现了中国政府资金如何利用研究成果解决国内挑战,如提升教育质量。华东师范大学还承担着帮助云南省的学校将人工智能融入其系统的政府任务。这种合作不仅限于技术转让;大学教授可直接参与产品开发、用户测试,甚至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最终目标是双重的:商业成功和利用人工智能重新构筑中国的教育体系。

3全球视角下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潜在挑战

《自然指数》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占据全球前十大“企业-高校合作体”中的5席,展现出强大的产学协同创新能力,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华大基因、兰州大学与金川公司、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山东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

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科技合作面临挑战的当下,中国式创新模式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硅谷模型”的替代路径。这套模式通过国家投入、学术推动、企业执行构成完整的“研究-产品-产业循环,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构建出中国特色的科技产业生态。

尽管成果显著,中国式创新路径并非没有隐忧。批评者认为,政府主导的投资可能效率低下,甚至会扭曲市场信号。有人担心,当学术研究人员成为商业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时,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担心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衍生出来的新企业会存在知识产权问题。但这种模式的势头难以忽视,其成果也已初见端倪。中国独特的融合国家规划、学术雄心与创业活力的模式,正为全球创新开辟一条影响力日益提升的道路。

(张秋菊)



[1] Here’s why China’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model is thrivi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927-x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