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析贸易战对中美科研领域的影响
4月23日,《科学》期刊网站报道,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针锋相对的关税升级正困扰着太平洋两岸的研究人员。文章分析了4月2日以来中美关税战对科研领域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1]。
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45%的关税,意味着来自其最大的亚洲贸易伙伴的试剂、玻璃器皿和其他实验室必需品的价格飙升。同时,在中国的科学家也因中国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125%的关税而深受影响,直接影响了科研所需的、仍依赖进口的高端仪器和特种材料的供应。
例如,以中国征收新关税为由,非营利性环状DNA链(质粒)存储库——美国Addgene公司取消了向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家汤富酬实验室供应质粒的合同。该团队不得不自己构建质粒,将导致项目延迟几个月。4月21日,Addgene公司最终同意向汤富酬实验室出售质粒,但要加收高额关税。关税对中国科研的影响显著,若持续下去,将对全球科学发展造成严重损害。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价值约125亿美元的精密仪器。高精度霍尔效应测量系统就是其中一例,该系统用于表征材料的电学特性,价格高达数万美元,是半导体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关键仪器。
遗传学研究人员还面临特殊贸易制裁影响:2月4日美国对所有中国进口产品加征10%关税后,中国实施了对等关税报复,并将美国基因测序仪制造商Illumina列入其“不可靠实体”名单,禁止进口其测序仪。同时,中国实验室所需的美国试剂和实验室用品也遭遇大幅加价和供应中断。几家主要美国公司已停止向中国出售抗体,而美国制造的限制酶、干细胞相关产品和组织培养产品的价格已经飙升。
文章称,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科研物资的稳定供应。根据国家科技计划,中国科技部承诺建立关键科研物资的应急储备,并加大对试剂生产的投资,以应对供应链挑战。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应对COVID-19疫情期间的供应瓶颈,也是为了减少进口依赖,增强科研自主性。
中国科学家正在积极寻求替代方案,转向利用国产设备进行实验,以确保科研工作的持续性。但高端仪器几乎无可替代品,部分研究小组已经开始使用国产电子显微镜进行初步实验。但若要产出高质量数据,他们仍需预约顶级进口仪器的使用时间。
与此同时,中国科研机构也在加速提升研发能力,努力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本土试剂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而关税战的压力预计将加速这一国产化进程。但许多中国科学家仍担忧,长期的贸易战将使中美两国的科研界共同受损,其对两国科研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张秋菊)
[1] In China, trade war with U.S. taking a toll on research labs.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hina-trade-war-u-s-taking-toll-research-l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