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兰德公司:海底采矿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潜在影响

作者: 2025-07-24 16:03 来源:
放大 缩小

49日,美国兰德公司(RAND)发布研究报告《海底采矿对关键矿产供应链及全球地缘政治的潜在影响》[1],系统阐述了对海底采矿相关问题的多方面审查结果,深入分析了海底采矿对关键矿产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影响及其所引发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一、海底采矿的潜在影响

1、海底采矿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正负面影响

一是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海底采矿能够为关键矿物的供应提供新的来源,减少对传统陆地采矿国家的依赖。这种多元化有助于增强全球能源安全,降低因贸易冲突、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二是对国际监管与关键矿产安全提出挑战。当前的国际法规框架(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能不足以应对海底采矿带来的新问题。同时,因海底采矿可为关键矿产供应链提供额外供应渠道,可能会引起国际资源争端。

2、海底采矿对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的广泛影响

一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冲击。报告警告称,虽然海底采矿可能会降低金属价格,但也将对依赖陆地采矿特许权使用费的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显著冲击。随着海底采矿的兴起,金属价格的下降可能导致陆地采矿的经济可行性降低,从而减少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

二是引起局势紧张,加剧大国竞争。海底采矿活动的增加可能加剧区域海洋资源竞争,引发新的领土争端和地缘政治紧张。同时,其影响将波及全球能源价格、重塑清洁技术的竞争格局,并可能激化大国间的地缘政治博弈。

二、美国未来海底采矿的对策建议

1、明确政府在海底采矿行业中的战略定位。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应成立跨部门工作组,评估现有政策和项目是否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研判是否需要制定专门的海底采矿政策,并与盟友协调目标。通过明确战略角色,美国可以更有效地与他国合作,推动海底采矿业发展。

2、完善海底采矿政策与法规。推动海底采矿政策框架的建立,建议政策框架应包括严格的环境评估、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以及海洋保护区的设立,以加强各国和相关机构对海底采矿的监管和规范。完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的治理,从治理结构、问责机制、利益冲突、资源普查等方面对国际海底管理局进行全面审查,以确保其在监管活动中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3、加强国际合作与外交努力。美国需要考虑海底采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探索如何将这些国家整合到行业中,同时通过技术转让、经济合作和能力建设等方式创造超越特许权转移的经济机会。此外,还要通过外交努力向国会强调未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局限性,并争取尽快批准该公约,以确保其在海底采矿领域的合法权益。

4、构建海底采矿伙伴关系。强化开发派的战略共识,深化与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搭建深海跨国协作平台。通过建立双边及多边合作框架与备忘录,并在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国海洋大会等平台联合发起倡议,坚定推动深海资源开发立场,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王立伟)



[1]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Seabed Mining on Critical Mineral Supply Chains and Global Geopolitics.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A3560-1.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