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论呼吁维护美加科学合作
3月13日,《科学》杂志社论呼吁,尽管美加关系因关税争端、边境政策矛盾陷入历史性低谷,但两国科学界仍应以紧密交织的合作网络抵御政治冲击。最新数据显示,过去5年27%的加拿大科研论文含美国合著者,这一“科研共同体”正成为动荡时局的稳定锚点。[1]
1、美加两国的科技合作图谱从北极到AI的跨域联盟,合作论文数据印证了美加科技合作的韧性。加拿大科学文献计量库统计,美加合著论文占比连续20年超25%,涉及领域包括五大湖生态治理、北极气候监测、量子计算及传染病防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24年与加拿大三大科研资助机构续签协议,联合投入超8亿美元支持清洁能源与人工智能攻关;马萨诸塞州与魁北克共建“气候-生物技术走廊”,依托法语文化纽带推动碳捕捉技术商业化;魁北克研究基金会启动“科学外交教席计划”,培养跨学科专家团,目标3年内促成20项跨国技术标准协议。美加太空联合实验室2025年启动火星样本联合分析项目,加方负责地质建模,美方主导遥感数据解析。国际政府科学咨询网络(INGSA)宣布增设北美分会(蒙特利尔),拟建立美加墨政策速通机制,应对气候灾害、疫情等跨境危机;INGSA主席呼吁:“当政治沟通管道阻塞时,科学需成为备用信道。美加应率先试点‘政策沙盒’,允许科研合作豁免于关税清单。”
2、美加两国人才环流频繁,是北美“科学护照”的隐形力量。加拿大60%的顶尖人工智能学者拥有美国顶尖实验室受训经历,其中1/3持续开展跨境合作;美国赴加拿大科研人员中,35%聚焦北极生态与原住民健康研究,填补本土数据空白。加拿大创新、科学和工业部称,2025年申请回国发展的加籍科学家同比激增42%,多伦多大学量子计算中心已吸纳12名原硅谷精英。
加拿大新总理面临经济现实若对美加征报复性关税,恐冲击安大略省汽车产业链(依赖美加联合研发的电池技术),国内强硬派要求削减对美科技依赖,推动“欧洲-亚洲科研轴心”。欧盟已向加方递出“地平线计划”橄榄枝,但加方未明确回应。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全球政策教授指出,“北美科研生态是数十年积累的成果,拆解容易重建难。”“当前需扩大‘科研免战区’,将AI伦理、稀土替代等争议领域纳入联合治理框架。”2025年美加双边贸易额预计萎缩8%,但科研合作资金逆势增长3.2%。
《科学》社论警示:“当关税战瞄准钢铁,科学应成为焊枪而非标靶。美加若放任科研纽带断裂,将双输于新科技冷战。” (张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