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能源研究所分析中国煤化工行业前景

作者: 2024-06-06 17:23 来源:
放大 缩小

222日,牛津能源研究所发布《在碳约束日益严重世界中的中国煤化工行业前景》报告[1],指出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能源安全担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煤化工行业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大幅产能扩张,导致排放激增。如果没有适当的脱碳战略,该行业的进一步扩张将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矛盾。报告采用比“能源三难困境”(3E)更为复杂的评估框架,即“SECTOR框架”,包括能源安全(S)、经济发展(E)、气候变化(C)、技术成熟度(T)、监管负担(R)、其他紧迫问题(O),如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空气污染、生产安全等),认为煤化工行业长期前景将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报告要点如下:

一、中国煤化工前景预测

1、基准情景

短期内中国煤化工行业将继续保持相对强劲的增长。在“十四五”期间,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约四分之一。地缘政治竞争局势下对能源安全的担忧日益加剧是该阶段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进一步为煤化工发展提供了动力。这些驱动力压倒了气候变化、技术成熟度、监管等制约因素。

中期内2030年左右,中国煤化工行业增长将放缓,主要是受现代煤化工产能进一步扩张的推动。由于2030年是中国碳达峰的关键节点,在此后会进入实现碳中和目标时代,气候变化的优先级将大幅提升。尽管技术成熟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但仅靠技术创新所取得的减排进展无法完全抵消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相关的抑制作用,2030年左右煤化工行业总体排放增长将下降。

长远来看,中国煤化工行业前景并不明朗。中国煤化工行业的能源密集型运营能否真正实现与碳排放脱钩,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成熟度。未来如果支持煤化工发展的任何关键驱动因素被突然优先,如发生破坏性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能源安全优先级大幅提升,中国的煤化工行业将更加活跃,碳排放也将随之大大提高。

2、排放控制情景

为了在2025年前达到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碳(CO2)排放峰值,有必要限制煤化工厂的项目许可,优化原料和燃料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并采取其他减排措施。即便如此,到2035年该行业CO2排放量仅比基准情景低约五分之一。中国煤化工行业的韧性将取决于在碳约束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能否在SECTOR框架的关键指标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在2030年后的碳中和目标时代,除非现代煤化工行业能够在净零转型方面超越石化行业,否则中国煤化工行业的长期前景并不乐观。

二、政策建议

1、中国的能源决策框架应该从传统的“能源-经济-环境”(3E)模式转向更复杂的模式。应适当考虑能源系统安全、经济发展、气候变化、技术成熟度、监管负担和其他紧迫问题等一系列驱动因素,这将更好地反映中国和国外日益复杂的能源决策格局。

2、应在整个中国煤炭价值链中建立全面透明的统计报告和核算制度。克服数据获取相关障碍是提高统计报告质量的关键,仅靠数字化不足以消除中国统计报告中所有固有的系统性弱点。中国应考虑采取政治上可行、且日益限制排放的方式,积极减少煤化工行业的碳足迹:建议在“十四五”期间,与钢铁行业的监管限制类似,考虑通过产能置换政策允许新增煤化工项目的产能;“十五五”期间,应考虑在只允许新建碳排放强度不高于天然气生产路线的现代煤化工设施;2030年以后,应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国煤化工净零排放路线图,以支持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甚至最早在2050年实现。

3、应优先考虑可再生氢在工业深度脱碳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煤化工、石油化工和钢铁制造业。工业脱碳的重点应成为中国扩大可再生氢供应链,除了将特定工业部门(如钢铁)纳入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外,还应考虑采用创新政策和金融政策工具,如绿色公共采购、碳差价合约和气候友好型原材料需求配额等。当中国2030年进入碳中和目标时代后,蓝氢这种过渡性脱碳解决方案的前景将不再乐观。

4、应充分挖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在降低现有煤化工设施碳排放的潜力,使用可再生氢和碳捕集是否足以证实新建煤化工产能的合理性,仍需深入研究。从煤化工设施捕集的高浓度CO2能够与可再生氢结合,生产各种类型的燃料或化学品,理论上讲前景光明。然而,鉴于所有尚未解决的技术、经济、环境、社会障碍,应更深入研发,以评估上述技术路线是否支持新建煤化工设施。

5、应改革省级官员和国企高管的绩效评估和晋升机制,以激励更具长远目标的决策。由于任职时间有限,而且过于强调经济表现,省级官员和国企高管往往容易倾向于能够提供短期政治回报的大规模投资,未能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气候的长期后果,上述系统性弱点将难以缓解中国煤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和资产搁浅风险。

6、在需要引入碳定价信号的情况下,建议将碳税作为中国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定价的首选方案。煤化工行业生产过程复杂,建议将碳税作为比国家排放交易体系更好的选择,对中国煤化工行业的碳排放进行定价。最重要的是,在激励政府改进统计报告和惩罚欺诈行为方面,碳税比碳排放交易体系更为有效。                    (岳芳)



[1] Prospects of the Chinese coal chemical industry. https://www.oxfordenergy.org/publications/prospects-of-the-chinese-coal-chemical-industry/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