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智库发布2020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
2月23日,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2020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GFSI)报告[1],综合考虑全球113个国家的粮食负担能力、可获得性、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自然资源和复原力,建立了一个包括59个指标的动态的定量和定性模型,计算出各国粮食安全指数评分。根据评价结果,全球粮食安全已连续第二年下降。报告呼吁关注系统性粮食缺口以及减少COVID-19对粮食系统的影响。
相较往年的GFSI指数,本年度“自然资源和复原力”指标被纳入了总评估指数并成为评估的重要一个方面,以衡量一个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对自然资源风险的易感性,以及该国如何适应这些风险。具体评估指标包括:
1、粮食负担能力:平均食品成本的变化、全球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不平等调整收入指数、农产品进口关税、食品安全网络方案、市场准入和农业金融服务。
2、粮食可获得性:粮食供应、农业研发、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波动性、获取食物的政治和社会障碍、食物损失、粮食安全和获取的政策承诺。
3、食品质量和安全:饮食多样性、营养标准、微量营养素供应、蛋白质质量、食品安全。
4、自然资源和复原力:自然资源风险的暴露、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河流和湖泊资源、粮食系统对自然资源的敏感度、粮食系统适应的政治承诺、人口压力。
根据这一指标体系,2020年评估总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芬兰、爱尔兰和荷兰。总得分和4方面指标得分位于前列的国家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中国2020年总得分排第39位,比2019年下降了1位。其中,粮食负担能力排第57位,上升了3位;粮食可获得性排第7位,下降了3位;食品质量和安全排第50位,上升了1位;自然资源和复原力排第40位,下降了1位。将分数标准化为0~100区间的分值来分析,中国在全球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食品安全网络计划、市场准入和农业金融服务、农业生产波动性、粮食安全和获取的政策承诺、微量营养素供应、蛋白质质量、食品安全、粮食系统对自然资源的敏感度及人口压力等指标表现优异,得分介于80~100区间。但是中国在水资源这个指标上表现不佳,得分只有5分。其他需要改善的指标还包括平均食品成本的变化、海洋河流和湖泊及粮食系统适应的政治承诺,得分分别为36.5、33.0、39.2。相比2019年,分值上升较大的是平均食品成本的变化和农业进口关税两项指标,分值下降较大的指标是农业基础设施。 (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