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智库报告解读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能源领域的影响

作者: 2020-01-20 10:31 来源:
放大 缩小

  

  2019715日,英国牛津能源研究所(OIES)发布《美国与中国:巨大的脱钩》报告[1],解读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能源产品增长的影响,分析了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可能对中国能源政策的长期影响。

  一、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经济造成重要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正在减弱。尽管金融机构一致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将进一步损害全球经济,但对其影响的估计存在很大差异。事实上,每增加一项新的关税,就会有更多的经济部门卷入这场冲突,从而提高这些行业的成本,并要求企业重新考虑其全球供应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中美贸易摩擦将在2020年使全球经济增长减少0.5%,相当于4550亿美元的损失,大致相当于南非一年的经济规模。经合组织(OECD)在20195月估计,到2021年关税将使美国和中国的经济产出减少0.2%0.3%。最坏的情况是,假设美国和中国对所有剩余的双边贸易征收25%的关税,那么到2021年,全球GDP将比没有关税的情况下低0.7%左右。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将更大,预计分别下降0.9%1.1%

  二、贸易摩擦可能会对中国油气短期需求增长构成压力

  中国经济整体放缓,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也出现了减速。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91月~5月,石油产品需求同比增长1.4%,比20186.6%的同比增速大幅放缓。同期,天然气进口需求升至12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0亿立方米(10%),但低于2018年前5个月的150亿立方米。中石化预计,今年的产品需求增幅将略高于30万桶/日,只有2018年增幅的一半。如果天然气需求继续以目前的水平增长,今年将放缓至10%,即300亿立方米,较2018年的400亿立方米增幅下降17%。因此,贸易摩擦可能会继续对短期需求增长构成压力,并已导致能源贸易流动的转向。

  三、贸易摩擦对多个能源产品领域带来不确定性

  贸易摩擦给能源产品领域中期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目前,中国对源自美国的石脑油[2]和乙烯的购买有限,但美国出口增长和中国需求增长的潜力,已影响到美国乃至全球的许多投资决策。预计普遍认为,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将同时受到运输燃料和石化原料的推动,这意味着石脑油需求将出现强劲增长。同样,2017年中国210万吨的进口乙烯中,美国约占3%,但鉴于中国乙烯需求到2030年将翻一番,如果贸易争端得到解决,美国供应商可能会在中国找到现成买家。或许油气领域最大的担忧是液化天然气。2018年中国进口的7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中,只有30亿立方米来自美国。但随着中国天然气需求继续增长,到2025年,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一倍,达到15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美国的出口能力将增加,从2018年底的300亿立方米增至2025年的1300亿立方米。因此液化天然气仍被广泛视为不可减少的贸易,但对美国将能源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的担忧也在中国国内不断增加,这也使中国努力寻找对冲机制并引发对能源安全更广泛的重新思考。

  四、贸易摩擦或引发能源技术领域的有意识脱钩

  贸易摩擦也突显出美中关系的范式转变。例如,美国国防部最新制定的《印度-太平洋战略文件》强调了自由与压制性世界秩序愿景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据报道,美国国务院一名高级官员表示,美国正在为与中国的文明冲突做准备,证实了中国国内认为美国旨在遏制中国崛起的观点是正确的。尽管脱钩论没有得到中国官员、顾问和战略专家的支持,但顾问和战略专家们正在考虑商业冷战的可能情景。到目前为止,更紧密的美中关系导致了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的一体化,人们认为这种经济一体化将减少安全竞争。但贸易摩擦以及美国最近对中国电信巨头华为的禁令,正威胁着打破供应链,尤其是那些使用敏感技术的供应链。鉴于这一先例,中国政府和其他企业将不得不认真考虑与一家可能受到美国政府制裁的公司合作的风险,这预示着技术的潜在去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训是,必须将尽可能多的技术本土化。因此,即使科技的铁幕不会成为现实,它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幻想,在中国投资能源技术的企业必须考虑它们可能发现自己被夹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技术生态系统之间。

  五、中国目前没有实现供应安全的快速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决策者考虑各种脱离接触的情景,能源供应安全再次被提上政策议程。早在20188月,中国高层就强调了供应安全问题,呼吁国有大型企业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内产量。不过,即使国内石油产量到2020年达到了政府设定的每日400万桶的目标,仍不足以缓解不断上升的进口需求。截至20195月,进口需求已接近每日1000万桶。此外,美国对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制裁也阻碍了中国政府实现供应多元化的努力。尽管今年来自北海、巴西、西非和俄罗斯的进口有所增加,但最大的增幅来自中东,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这也增加了中国对该地区的依赖。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寻求减少对该地区依赖的方法。自2017年以来,中东的石油供应在中国总进口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低于45%。即便如此,对中东的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战略脆弱的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中国海军战略家担心,美国可能会切断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使中国经济极其脆弱,尽管中国通过管道增加了进口,但仅靠管道无法抵消海运供应。中国还制定了一项大型战略石油储备(SPR)计划,预计将储备略多于3亿桶的原油。因此,即使中国石油产品需求增长放缓,原油购买仍将保持强劲。天然气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国内生产的支持力度,修订了非常规天然气补贴方案,首次将致密气(除页岩气和煤层气外)纳入补贴范围。尽管中国生产商不太可能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即在2018年页岩气产量不足100亿立方米的情况下,到2020年页岩气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但政策方向显然是支持刺激国内供应。除了国内供应,中国正转向管道供应,以限制其海上依存度的上升。俄罗斯将于今年年底启动380亿立方米的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PoS 2020年,PoS的流量可能会被限制在3050亿立方米,但会逐渐增加到38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中国将难以从中亚进口更多天然气,原因是2018年中国从中亚进口了4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是管道容量最高为550亿立方米。因此在短期内,中国别无选择,只能更加依赖进口液化天然气。

  报告称,中国有多种供应方案可选择,但正如其雄心勃勃的环境政策导致天然气需求激增一样,可以调整其政策优先事项以缓和需求增长。首先,中国可能会减缓煤改气计划。据报道,在20182019年冬季,政府已经指示地方官员只有在获得足够的天然气供应后才进行煤炭转换,以避免前年冬季需求激增和供应不足导致天然气短缺和价格飙升的情况重演。20197月初,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讨论与煤制气转换相关的挑战,建议更多地强调清洁燃煤供暖和生物质。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回到了煤炭转换目标上来,但强调了天然气使用迅速增加带来的挑战。因此,经济增长放缓和雄心勃勃的煤制气转换计划规模缩小可能会减缓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增长,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可能会低于预计的2025年的1500亿立方米。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还可能调整其天然气需求占能源结构比重的目标(目前设定为2030年达到15%),转而支持可再生能源,甚至是电力行业的清洁煤。

  对于石油而言,鉴于需求增长可能主要受运输需求(与石化产品一起)的影响,中国政府可能会推出电动汽车目标,以提前限制汽油需求增长并推动重型卡车的替代燃料,从而更快地取代柴油需求步伐。目前的目标是,到2025年电动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25%,到2030年,占总销量的70%。而目前电动汽车只占总销量的3%,这些目标的微小变化(假设得到有效实施)可能会导致汽油需求比目前预期的更早达到峰值。对于重型卡车,中国可以选择液化天然气,尽管目前看来中国不太可能发生页岩气革命,但在运输方面对液化天然气有更大依赖,这也可能被视为一个弱点。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存在弱点。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商业上还不具备可行性,但随着中国寻求开发技术以促进能源独立,可以把重点放在交通脱碳上,并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最后,在化工领域,中国可以更积极地推广煤制烯烃,以减少对石脑油基乙烯的依赖。诚然,这些解决方案都不能立即缓解压力,也不便宜、不容易实现,但就中国对本土资源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而言,中国政府将在考虑建立一个脱钩的世界之际探索各种选择。

  六、中美之间的不信任正在加深

  随着中美贸易谈判在未来继续进行,市场将再次从对达成协议的乐观转向对全球经济脆弱状况的绝望。能源贸易正在发生变化,以适应美国能源供应潜力与中国强劲需求增长之间潜在的地缘政治不相容性,同时还要应对全球经济放缓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动荡的谈判进程也暴露了中美之间日益加深的不信任,并增加了商业铁幕的可能性。因此,中国政府将越来越多地寻求解决能源供应不安全带来的风险,并限制其对美国的技术依赖。中国的政策选择将继续影响能源市场和贸易流动。                                       (刘文浩)

 

  


 

[2] 石脑油石油产品之一,又叫化工轻油,是以原油等原料加工生产的用于化工原料的轻质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