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报告分析美德中印韩等国北极研究状况

作者: 2018-08-09 16:29 来源:
放大 缩小
       620日,丹麦高教与科学部下属的科学与高教管理局发布《丹麦北极研究的国际机遇》报告[1]。报告重点分析了美德中印韩等5国在北极研究方面的发文、重点优势领域和研究机构等,旨在为丹麦提供与5国开展北极研究合作的各种机遇,主要内容如下:

  

  12013-2016年北极研究发文美国最多、中国第二

  2013-2016年,发文美国最多,其次是中国、德国、丹麦、韩国和印度,美国发文数几乎是中国的四倍,中国自2014年起发文增长率最大。2014年起丹麦和德国的发文被引最多,中国的最低;2013-2016年,前5%10%的被引文章德国最高,其下为丹麦和美国。③比例最大的学科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内中印韩相对较高,卫生科学丹麦相对最高;最大主题是气候变化,美国发文的主题是阿拉斯加,韩国是海事研究,丹麦是格陵兰岛,中国是永久冻土。国际合作最强的是丹麦和德国,印度的机构合作(与同机构两位以上作者合作)最高,韩中依次居后。

  2、美国对北极研究贡献最大,超三分之一

  多关注自然和环境科学、再生和非再生能源,如地表加热、大气能量和质量平衡研究、北极海冰覆盖、海陆与淡水生态系统、冰川永久冻土动力学和环境情报收集等。优势为环境科学、生态学、气象、大气科学、地质和海洋地理。最可能合作方是阿拉斯加Fairbanks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华盛顿大学及其极地科学中心、全球变化与北极系统研究中心、北极生物研究院、北极研究合作研究院、NSFNASA等。

  3、近年来中国对北极研究的贡献逐渐增加

  随着习近平主席将北极列入政治议程,中国的北极研究将被加强和发展。20181月,中国发布了《北极事务白皮书》。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一个重要政治因素是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域主要在气象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和海洋地理等,近两成的研究采用中文,且集中在北极工业技术、经济和政策领域。气象学和大气科学研究变化的北极气候对中国降雪和农业收成的影响;通过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开展地质学多重考察的人员主要属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多年来温度变化、苔原植被变化等。主要研究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极地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有: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北极治理、经济和政策,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北极资源、海运与经济合作,北极政策制定与立法。中国与格陵兰、丹麦的合作主题为北极海洋地理、海水酸化、北极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中国将强化北极海运的教育和培训合作。

  4、德国的极地研究日益聚焦于更深入了解可形成区域和全球气候形态的多种因素

  1998年德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认可观察员。2013年后期,联邦政府通过了“德国北极政策指导方针”,侧重可持续利用北极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如何加强北极研究团体。主要负责的政府部门是外交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研究机构有著名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和汉堡大学等;20171月成立的德国北极办公处负责协调全国北极研究并提供中立的研究咨询。联邦政府对北极国际合作研究提供多项资助。

  5、韩国对北极研究偏向实用

  其研究初期主题为航线;2001年后与日本合作开展海事研究;2009年建成ARAON破冰船;2013年设立首个北极五年计划,由各职能部委实施;韩国极地研究院是该国研究管理局。潜在合作领域有海运、导航和通讯、海事基础设施、数字服务和未来绿色船舶、气候变化监测、海洋地理和海洋资源。

  6、在亚洲印度对北极研究起步最晚

  2007年设立北极研究计划,聚焦气候变化、北极与热带之间的遥相关、冰川学、海洋地理、微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气科学,尤其关心“世界第三极”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主要国际伙伴是美国;2008年在挪威斯瓦尔巴德建立北极野外站,每年驻守180-200天。国家南极与海洋研究中心负责整体规划、促进、协调和执行计划,印度地质调查局是包含研究北极部门的另一个研究机构。潜在合作领域为冰川/冰芯钻探、北极海洋地理和海洋生物学、北极温度变化与季风变化之间的关系。                                    (刘栋)

 

  


 

[1]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Danish Arctic Researchers. https://ufm.dk/en/publications/2018/filer/icdk-outlook-arctic-research.pdf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