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刊文分析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态势及前景
1月8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来自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的文章[1],对比分析了2008年与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态势,预测了到2020年的发展前景,并讨论了植物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对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的影响。
1、2008-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迅速,处于大田试验、审批、通过审批但尚未商业化、上市等不同阶段的转基因事件数量均有所增加,分别从2008年的65个、23个、9个、33个增加到2014年的77个、43个、53个、49个,预计到2020年将各达到89个、52个、123个、96个。虽然目前和预计2020年的商业化转基因品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饲料和工业用作物品种及某些农艺性状上,但其他性状如生物强化等也有小幅增加,菜豆、水稻、马铃薯和甘蔗可能将在2020年进行商业化种植。
2、转基因研发倾向于在商业化品种中继续进行性状叠加,目前商业化转基因性状叠加数量几乎与转基因事件数量趋同。玉米是商业化性状叠加品种数量最多的作物,共有96种,其中双性状叠加品种达到41种,三性状叠加达到35种;棉花商业化性状叠加品种有30种,位列第二;大豆有8种;油菜有6种;苜蓿有1种。
3、除了传统的生物技术公司,新兴技术研发机构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印度、中国、巴西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对除了棉花、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以外的特色作物品种有着强烈兴趣。
4、随着广泛种植及出口的转基因作物专利即将期满,转基因作物的数量在不远的将来将不断增加。这一情况虽有利于中小企业和公共机构利用相关专利,但监管要求可能会限制其发展。因为一旦转基因作物专利期满,专利原拥有者在面临重新授权的监管要求时,很可能会丧失其保持这些作物授权状态的经济激励。
5、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品种监管提出挑战。一些新型植物育种技术,如RNA干扰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同源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中间阶段利用转基因技术而最终产品中不含外源转基因,因此如何监管利用新技术培育的作物产品对各国的监管体系和技术提出了挑战。
(邢颖)
[1]The global pipeline of GM crops out to 2020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34/n1/full/nbt.3449.html#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