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公共研究机构促进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过去四十年,巴西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的消费需求,而且还主导了部分国际市场。为应对粮食危机而建立的巴西农牧研究院(Embrapa)自1973年成立以来,开发和转移了9000多项技术,培育了350个栽培品种,并获得200多项国际专利,成为促进巴西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1]。
一、Embrapa成功的原因
1、充足的公共资金支持
巴西联邦政府在足够长的时期内给予Embrapa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1974-2008年,政府投入的经费数量持续增长,占该机构总预算的比例高达95%。从Embrapa的研发支出占农业GDP的比例看,1974年为0.2%,上世纪90年代上升到1%,最高达到1.4%。近20年,该比例一直保持在1%左右,可与加拿大(1.2%)、美国(1.4%)和澳大利亚(0.8%)等发达国家[2]持平。
2、持续的人力资源建设
在Embrapa建设初期(1974-1982年),其20%的预算用于人才教育和培训。在发展过程中,Embrapa研究人员的数量稳定增长,支撑人员数量有所下降,高学历人员增加迅速。目前Embrapa的人员数量超过9200人,研究人员2000多人,其中约四分之三具有博士学位。Embrapa把营造精英文化、留住研究人才列为优先工作,每个研究机构均制定了明确的人才发展长期和短期目标、任职期限以及清晰的考核标准。作为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机构,Embrapa的薪酬制度和结构不同于巴西其他公共机构,允许对表现优异的研究机构给予奖金奖励。
3、国际合作和卓越研究
Embrapa建设之初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一些国际知名大学,这为Embrapa的卓越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该机构还与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的机构合作建立了虚拟海外实验室,以加强国际合作和促进知识的产生和交流。截至2013年,Embrapa已与56个国家89个机构达成了78项技术研发和转移双边协议,目前该机构已经成为南南合作以及非洲和美洲技术转移市场上的领先者。
4、需求导向型研究定位
Embrapa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通过知识和技术的产生与转移,为巴西农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定位,因此并不鼓励基于兴趣的研究。Embrapa下属研究机构围绕国家需求、地区资源和研究领域分别关注特定的主题,且采用分权决策模式。Embrapa需求导向型的研究定位很好地把科学产出和技术转化两种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技术转化的效率。
5、开放的知识产权政策
Embrapa实施利于全社会福利而不仅是机构利益的知识产权政策,使新技术和新品种能以成本价格进行推广,解决了公共研究机构把成果束之高阁以及企业垄断定价影响技术获取等问题。Embrapa开放的知识产权政策、农业创新与推广体系,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转移、新品种的推广和国际专利的申请,同时也实现了研发投入的高额回报,包括农业生产力提高、出口增加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等。
二、几点经验
1、Embrapa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政策可在多种环境下推广应用,但需要配套的政策、持续的资金支持、基于需求的研究导向以及面向用户的运行管理模式。
2、需求导向型目标定位是Embrapa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市场需求的关注使其避免了单纯采取“供给驱动型”技术转移政策带来的问题。
3、农业研发与推广体系是政策和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主要针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而不是一般性挑战和问题。
4、在体量和时间尺度上保证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建立必要的、与需求相匹配的公共资助体系。
(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