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产业创新与竞争力议程》解读

作者: 2014-12-11 20:37 来源:其他
放大 缩小

一、政策背景

1、持续扩大的产品与服务需求为澳大利亚经济振兴带来了机遇。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其经济转型促使全球产品与服务需求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诸多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经济改革,在消除全球产品与服务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加速了新市场的发展。澳大利亚要把握发展契机,必须提升竞争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2、澳大利亚需要通过政策变革应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当前,澳大利亚的生产率呈现下滑态势,国家净公共债务连续5年大幅增加,全球竞争力排名持续下降,2013年制造业成本竞争力位居OECD 25个高收入成员国的末位。同时,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未来资源投资热潮逐渐消退的严峻挑战。澳大利亚必须通过政策创新才能应对上述挑战,实现经济振兴,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及配套政策

基于以上形势,《行动计划》提出了四大改革目标及其配套政策:

1、创造更低成本的、企业友好型环境。主要配套政策为:减轻企业运营的政府监管约束;减轻企业运营的税收负担;促进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

2、培养具备更高技能的劳动力。主要配套政策为:改进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体系;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以改变高级人才短缺的现状;重新确立劳资关系制度的重要地位;促进家庭就业率的上升。

3、政府将根据《澳大利亚基础设施15年规划》完善和优化经济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配套政策为:促进经济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增加;改进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遴选、资助、融资及交付使用机制。

4、制定支持创新和创业的产业政策,将好的创意转化为商业机会。主要配套政策为:设立系列研发资助项目;重点支持最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加强政府对产学合作的引导;强化科研成果商业化;启动重点领域的“产业增长中心”。

三、特点及举措

《行动计划》的核心在于建立在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联合的产业创新及商业化模式,因而与之相关的重要举措就成为其产业创新政策的特点。

1、强调研究产出的商业化。具体措施包括:将出台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的综合性战略;对税收及研究资助机制进行调整以激发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为国际一流研究基础设施提供支持,以吸引全球优秀科研人员,并促进其与企业的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推动产学合作和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强化科研培训,壮大愿意与产业界合作的研究队伍,并将其研究成果推向市场;政府还将配套建立促进产学合作和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评估机制。

2、为加强政府对未来产业创新的引导和监督,将启动配套的政府体制改革。改革目前的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工程与创新理事会(PMSEIC),将其升级为“联邦科学委员会”,作为澳大利亚政府应对科学与技术重大问题的首要咨询机构。

3、创建重点领域产业发展中心。仿效美国小企业局的“区域集群计划”、加拿大的“企业主导的卓越中心网络”和英国的“技术和创新中心”,在未来4年计划投资1.885亿澳元,建立下述5大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中心”:先进制造中心、食品与农业中心、采矿设备技术与服务中心、石油天然气及能源资源中心、医疗技术与制药中心。这些产业发展中心的职责包括:开发并实施旨在提升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的优先行动路线图;协助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改善监管环境;在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新的商业合作模式,以扩大创新产品与服务产出;通过“企业家基础设施项目”强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的能力;每年度确定企业研发及成果商业化转化的优先领域。

对产业发展中心的资助期为4年(2015~2018年),每个中心将获得1400万澳元经费。此外,每个中心还可以申请专门设立的竞争性的“发展中心项目基金”以获得进一步的资助。4年后,这些中心将转为自主运营发展。

4、加大对专门领域的职前教育投入。计划投资1200万澳元,专门支持面向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学与数学(STEM)和通信技术(ICT)的中学教育。同时,将参照美国“职业技术学院高中预备学校”的教育模式,设立类似的面向专业领域职业发展的覆盖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直通式”教育项目,为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除上述以外,相关重要措施还包括:将全面启动面向“企业员工股份制度(ESS)”的税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出台新的高技术及投资移民政策等。

四、相关启示

《行动计划》体现的主要思路及启示包括:重视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并将其作为强化产学合作的基点和目标;强化整个创新制度的顶层设计,突出政府的指导职能;破除政府监管及相关税制对创新的束缚,为创新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竞争,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优势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扶持力度等。            

(张树良 汪凌勇 李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