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创新署报告分析与中国的生态创新合作

作者: 2014-11-27 09:40 来源:其他
放大 缩小

7月,瑞典创新署(VINNOVA)发布了《中瑞生态创新合作:共享绿色增长机遇的新路径》报告[1],全面描述了瑞典与中国的生态创新合作情况,为两国生态创新合作提供了战略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的生态创新政策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的生态创新政策方面,该报告认为尽管中国已经形成了生态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并且制定了全面的计划和清晰的目标,但是在国家(区域)创新系统中还存在明显的政策和制度缺失。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加强基础研究并使基础研究现代化,从而使公共资助的研究能够更加迅速地面对绿色和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机会和挑战。

2、减少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技术产业化之间的障碍,这对中国加速绿色与低碳转型,强化国内外市场竞争至关重要。

3、以“管理诱导创新(regulation-induced innovation)”为目标,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制定环境标准并发展绿色政府采购。

4、平衡自主创新与市场开放(向不同规模和所有权的企业开放市场)的关系,形成市场动力,有效解决绿色创新中技术和投资不确定性问题。

5、中国的绿色转型还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即相关部委的角色定位,以及不同部委之间的有效协调和合作问题。尤其是在减少研究和全面商业化间的障碍时,需要解决各自为政的问题。

概括而言,中国仍未能在长期、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为创新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清晰的政策和有效的体制机制,并有效执行。

二、中国在生态创新国际合作方面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气候政策与能源政策割裂。中国缺少整体的能源与气候政策,能源政策由国家能源局制定,气候政策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对“能源”或“气候”的政策表述、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与国内实际气候行动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将严重妨害国际社会与中国的合作。

2、能源系统中供需双方的分离。虽然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能源生产(石油和可再生能源)规划,但是对需求的管理则分散在工业、住房和交通等不同部委。

3、前期预防措施和末端治理结合不紧密。许多环境和资源问题根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如空气质量和水源保护。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缺乏整体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能源-水环境体系”思维。

4、“低碳城市”和“智慧城市”在中国政府和很多部委中广为流行,虽然他们都统一在“绿色”标签之下,但他们彼此之间是相互竞争而不是合作的,其结果是大部分示范项目既缺少实质内容又缺乏可信性,进而对地方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兴趣和承诺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结论

在促进生态创新以及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瑞典同中国仍有巨大的国际合作潜力。然而,生态创新合作的成功需要战略资产和条件的整合,如资金、能力、战略人员和平台等。这些资源通常都超过了个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所能获得的资源。一方面,生态创新合作计划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中小企业与科研人员,甚至是跨国公司都对政府的双边合作计划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另一方面战略资产和条件的整合也对目前的政府资助计划提出了挑战,因为实现成功整合的要求超出了传统政策工具的范围以及公共机构的权限。         

(苏娜)


[1] Sino-Swedish Eco-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Towards a new pathway for shared green growth opportunity. http://www.vinnova.se/upload/EPiStorePDF/va_14_07.pdf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