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评中国基础研究应加强人才流动和自主研发
7月9日,日本科技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CRCC)发表了日本航天专家、理化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松岡勝的文章《从航天科技看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1],从航天科技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优势与不足。主要观点有:
一、肯定中国发展航天科技的相关措施
中国号召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开展科研,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等举办的航天领域的国际会议,从国家层面制定航天科技发展战略,在人才和预算方面大力投入,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二、评价认为中国航天工程学发展较快而基础科学滞后
中国在载人飞船、月球探测等航天工程学方面发展迅速,能对日本、欧洲在该领域构成挑战。但是中国在空间观测最尖端的科学卫星方面发展滞后(中国在2003年表示要发射大型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但至今尚未实现),体现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大规模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显著成果较少、发展速度缓慢。
三、中国应促进人才的国际流动
中国的航天科技人才都集中在北京、南京、上海的天文台以及北京的清华大学和几个重点研究所,且以从美日欧归国的科研人员为主。另外,有大量优秀的中国科研人员在国外开展研究活动,而且国际上很多优秀的论文是由外国专家与中国学者合著完成的。如果能加强国外科研力量与国内学术界的交流,将大大提高中国在航天科学的科研实力。因此,中国应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国际流动,消除各种体制壁垒,鼓励研究人员的自由流动。
四、中国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文章指出,中国可以直接引进吸收外国技术,并通过大规模生产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对于科学卫星这样的科技产品,欧美国家不会转让本国的先进技术。因此,中国必须加大自主研发,减少对他国的依赖。
文章认为,中国尽管具有宏伟的科技发展计划,但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表现出了一种谦虚的学习姿态。仅考虑科研预算,中国对航天科学的投入与日本不相上下,并且在聘用国外教授和博士研究员制度方面积极改革,这些措施会推动中国航天科技与基础科学的发展,使中国有望在2020年前后拥有先进的科学卫星。如果能够克服体制的缺陷和不确定因素,中国的基础科学可以取得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的成就,取得卓越成果。
(惠仲阳)
[1] 中国の宇宙科学研究から見た基礎科学の進展. http://www.spc.jst.go.jp/hottopics/1408/r1408_matsuok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