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呼吁定义行动安全区维持美中科学合作

作者: 2025-05-23 16:27 来源:
放大 缩小

114日,《自然》期刊发文呼吁科学家合作定义“安全区”以促进中美科学研究合作。文章指出,随着美中政治关系的紧张,两国之间的科学联系正变得越来越脆弱[1]科学家们认为,通过合作,两国的科学界有可能创造造福世界的技术和想法,例如清洁能源创新和改进药物。202412月,两国续签了《美中科技协定》,这是政府间合作的框架,为弥合差距,科学家们必须更加精通政治,并积极制定参与条件。两国研究人员必须齐心协力,为联合工作选择和支持“安全区”:这些主题在合作中提供高价值,对地缘政治问题具有最低敏感性。

一、美中科学合作的现状

美中科学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研究生和本科生前往美国,数以万计的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这种相互依存放大了未来合作的潜在收益,但也催生了真实和想象的风险。近年来,由于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两国之间的科学交流受到了严重影响。自2020年以来,美国学生流向中国的人数急剧下降,论文跨境作者人数也出现了逆转。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禁止接受联邦研究资助的个人参与“恶意外国人才招聘计划”。20247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向华盛顿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拨款6700万美元,用于评估和减轻外国干预对美国研究的威胁和风险。当资助者承担这些双重角色——支持者和惩罚者——科学家就更难为涉及跨境合作的工作获得可靠的资金。政治地雷可能会突然出现,有时会摧毁职业生涯和研究计划。2018年,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发起的中国倡议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对外国研究影响的调查。此后,美国科学家与中国合作的发表率下降,而与其他国际合作者的发表率则有所增加。

二、定义美中科学合作的“安全区”

为重振协作,科学家们需要仔细确定“安全区”。尽管没有任何科学活动可以完全免受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但在某些领域(如极地科学或宇宙学)发生反作用的可能性低于其他领域(如机器智能或药理学)。中美科学合作应侧重于这些安全领域。

两国的科学院应召集一个联合小组来正式定义这一概念并确定具体的高优先级资助领域。在可能的情况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及其对应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资助机构也应该这样做。 明确的策略可以为资助者提供更多的政治掩护,并为获得私人支持提供指导。在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内,在反华言论中建立这样一个框架将具有挑战性,但它可能在政治上是持久的,而且回报可能是巨大的。随着安全区的明确,人们会意识到当科学家继续在这些安全区之外开展合作时,应谨慎进行并采取风险管理策略。

三、对现有合作资金进行支持

科学界必须与资助者合作,确定支持跨境合作的来源。在中国,大部分此类资金来自现有机制。在美国,需要更大的改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立卫生研究院、能源部等联邦资助机构应明确阐明安全的合作领域,但联邦资金所能做的事情可能有限,因为政治干预越来越多,对联邦资金的审查越来越繁琐,这增加了参与合作的感知风险和行政负担。

另一个特殊挑战是,美国的政策不支持美国研究人员接受中国的资助或通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项目接待学生和博士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曾经有一个支持联合研究或交流的计划,其中各基金会都支持来自本国的科学家。NSF全球中心计划资助参与国际合作的美国科学家,他们的外国同事通过本国协调但独立的配套资金获得资助。该计划可能会扩展到美中合作,有前景使美中科学合作重新焕发活力。

四、为中美合作提供理由

科学家必须更好地解释中美合作的好处,使科学回归其真正目的: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受益于集体进步而不是民族主义的思想。科学家需要与情报界和科学政策官员、新兴的明星研究人员、成熟的教职员工以及商业和公民社会的受益者进行沟通。202410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美地球健康合作项目,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该倡议旨在通过研讨会、联合研讨会、联合共识研究和联合研究所,促进中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双方都必须建立信任,以便学生和科学家寻求跨国合作。美国可以制定一个更明确的政策来授予和兑现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签证。

从长远来看,应该澄清中美科学合作生态系统,由一群新兴的政治敏锐科学家提供信息。目标应该是划定安全区,在这个安全区中,合作不仅得到容忍,而且得到两国的鼓励和支持。两国在许多领域都将从合作中受益。                                  (张秋菊)



[1] How to susta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mid worsening US-China rela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033-2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