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南大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
海洋是人为二氧化碳的重要碳汇,每年吸收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在全部大洋中,南大洋虽然仅占世界大洋面积的26%,但其吸收的人为二氧化碳却占世界大洋吸收总量的40%。9月,《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与《科学》杂志先后发表了题为《德雷克海峡的碳酸盐体系测量显示南大洋的碳汇正在加强》[1]和《南大洋碳汇的再恢复》[2]的文章,利用数以百万计的舰载观测和各种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发现2002年以来,南大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强烈吸收了12亿吨碳,增加了6亿吨碳以上。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对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半岛顶部之间的德雷克海峡的表层水(pCO2surf)及其他碳酸盐系统参数进行了为期13年(2002-2015年)的冬、夏两季连续测量,获得了大量的海洋碳汇资料,提出了二氧化碳分压(pCO2atm)的半月时间序列。测量结果显示:海洋和大气的二氧化碳分压梯度明显增加,表明碳汇正在加强,与近期对世界大洋的大规模分析结果一致。南极极锋(APF)北部的表层水体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长速率类似于大气的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长速率,而南部表层水体二氧化碳分压的增长速率却相对较慢。高频地面观测表明,冬季二氧化碳总量(TCO2)的下降与夏季海水表面温度的降低是南极极锋南部二氧化碳吸收增加的主要原因。德雷克海峡南半部冬季的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可能是由于冬季表层海水混合了数百来年未与大气接触的深层水。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采用两种创新方法,分析了近30年来地表水的二氧化碳资料,几乎涵盖了南纬35度以下的全部水资源。这些数据(包括德雷克海峡的数据)也表明表层水中的二氧化碳增长速率慢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速,说明整个南大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较为高效。过去曾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南大洋二氧化碳汇停滞不前或减弱,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减弱趋势在2002年左右停止了。截止到2012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南大洋重新恢复了吸收能力。南大洋的三个分区都开始吸收二氧化碳,但各分区的吸收过程有所不同,这与区域性大气环流的不对称性有关。南大洋碳汇的年代际变化指示了随时间变化的大洋碳的动态循环。对于南大洋再次开始吸收大气碳的原因仍不清楚,但风的模式、温度和海洋涌升等被认定为诱因。
(曾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