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地下蓄水层正面临枯竭危机
2015年6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发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人类正在迅速消耗世界最大的地下水蓄水层中约1/3的储水[1]。研究人员通过卫星观测地下蓄水层所受重力的细微变化,估算出这些蓄水层的水消耗与补给的速度。这项研究首次对地下蓄水层进行了详细评估,证实了科学家长期以来的怀疑,即人类超支使用地下蓄水层。同时,此前已有研究认为地下水枯竭可能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国际组织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管理地下水资源。2015年4月,我国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地下水超采须得到严格控制。
一、全球地下水蓄水层枯竭的现状
NASA的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卫星(GRACE)提供了地下蓄水层在过去10年研究期间(2003-2013年)的变化情况。全球37个最大地下蓄水层中的21个水位已下降到可持续性临界点,并且大部分位于中国、印度、美国、法国和北非等地。研究指出,其中的13个蓄水层水量枯竭速度惊人,从这些地下蓄水层抽取速度明显高于回补水储蓄速度。虽然,对地下蓄水层的大部分估测“在量值上并不确定”[2]。但是,随着人类越来越依赖地下水,地下蓄水层的恢复速度难以满足农业、人口增长和工业用水需求增长,地下蓄水层水量减少将成为一个长期性的问题。
阿拉伯蓄水层是全球地下水资源利用压力最大的区域,这个蓄水层要支撑6000万人口。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急剧减少,没有储备新的地下水,蓄水层几乎没有恢复的迹象。其次是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区域的印度河盆地(Indus Basin)及利比亚尼罗河区域的Murzuk-Djado盆地。这些贫穷地区人口稠密,缺乏替代水源,水资源短缺可能会很快导致社会动乱等。澳大利亚西部的坎宁盆地(Canning Basin)地下水消耗率位居世界第三。耗水量如此大的主要原因是,坎宁盆地周围蕴藏着大量金矿、铁矿以及石油天然气,在该地区实施的大规模开采活动造成耗水量急剧上升。
美国受威胁最大的是加州中央谷地蓄水层。由于干旱,加州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此外,当地居民还开挖了很多的水井。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年底,地下水资源将成为加州唯一的供水来源。虽然2014年加州通过了首个地下水管理条例,但是新法案可能需要20年才能全面生效。不过,美国中部另外3个地下蓄水层情况则相对良好。同时,横跨东南海岸与佛罗里达州的大西洋及墨西哥湾沿海平原的蓄水层也出现了地下水短缺的问题[3]。
二、地下水枯竭引发的危机
未来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水资源重新分配,湿润的地区变得降雨更多,干旱的地方变得更干燥。干旱区的人们为了生存,抽取地下水也将更普遍且频繁,这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淡水资源紧缺的局面,给淡水供应带来极大压力。地下蓄水层来自雪水和雨水,需要几万年时间才能恢复,远不及人类消耗的速度。地表水可能会流到蓄水层,但大多数仍蒸发或流进大海。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有可能会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比如引发地震、破坏林地、局地生态环境恶化等。
1、地下水枯竭可能引发地震
2014年5月14日,《自然》发表文章称,在过去150年里,从加利福尼亚农业中心——中央山谷抽取的水量足以引起地壳向上反弹,致使周边山脉抬升,其中内达华山和海岸山脉累积抬升了约15厘米[4]。冬季降雨和夏季抽水造成内华达山及海岸山脉一年一次的升降运动,可能会诱发与之平行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地震。季节性降雨同样可以引起地壳回弹。冬季地壳向下挠曲可以将圣安德烈斯断层固定住,降低地震风险,而夏季地壳向上弯曲释放应力,从而增加地震风险。因此,夏季地震的风险比冬季略高,说明气候和构造相互影响,水位的变化最终也会影响地球深部。
2、地下水枯竭可能会破坏林地
2014年1月,澳大利亚国家地下水研究和培训中心(NCGRT)的研究表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世界各地的林地可能面临风险。即便在气候湿润的国家,过度抽取地下水也会导致树木死亡。与生长在较为干旱地区的树木相比,那些生长在较为湿润环境中的树木无法应对缺水带来的胁迫。湿润地区的树木一直生长在水分充沛的环境中,所以没有进化出抗旱的能力。世界各地地下水源的持续枯竭,可能导致林地环境中树木大面积枯死,对空气质量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3、地下水枯竭导致局地生态环境恶化
2014年12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地下水减少是引起中国北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不可逆荒漠化的原因》文章,指出约4200年前中国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荒漠化与从西拉木伦河获取地下水有关,地下水资源骤减加剧了浑善达克沙地的荒漠化进程,从而致使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湿润期之后发生大规模迁移[5]。如今,浑善达克仍干旱,即使开展大规模的重建工程也不可能恢复成绿洲状态。
三、采取紧急行动以避免不可逆转的地下水枯竭
地下蓄水层满足了全球35%人口的用水需求,而在干旱期间,这一需求会变得更高。长久以来,政策管理忽视了地下水治理,造成了全球地下水资源的退化和枯竭。在第七届世界水机制论坛(2015年4月12-17日)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和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呼吁采取全球行动,对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日益紧迫的枯竭和退化问题实施管理并提出了《2030年愿景和全球行动框架》,为各国政府和各组织之间协调地下水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框架和指导原则,并敦促采取集体、负责任的行动,确保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6]。为了实现地下水治理,有必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特别是在跨界含水层方面,重点是更加完善地下水管理、建立有效的法律和体制框架、政策和计划以及信息和激励机制。
2015年4月,中国政府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20年,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