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作者: 2015-05-19 19:31 来源:国务院
放大 缩小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坚持需求导向。

  ——坚持人才为先。

  ——坚持遵循规律。

  ——坚持全面创新。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六)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

  (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八)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九)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十一)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十二)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十三)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十四)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十五)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十六)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

  (十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

  (十八)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

  (十九)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二十)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 

  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二十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十二)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二十三)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二十四)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二十五)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二十六)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二十七)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

  (二十八)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二十九)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三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认真抓好落实。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改革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查看完整版请单击此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