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发育与疾病”

作者: 2015-05-20 09:23 来源: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论坛网
放大 缩小

  “神经发育与疾病” 第59期交叉学科论坛于2014年6月16日在中科院上海交叉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员和李晓江研究员担任会议主席。张永清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上海交叉中心主任张旭研究员致开幕词,介绍了交叉学科论坛的组织情况,并欢迎各位专家的参会。共有来自科研机构和临床单位的近20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

  中科院生化细胞所鲍岚研究员做了题为“The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axon—enriched miRNAs in primary sensory neurons”的报告。miRNA的时空定位对神经发育非常重要,同时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中也发挥作用。鲍岚研究员对特定神经元中轴突富集的miRNAs的作用和转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miRNA抑制神经元轴突生长的调控机制。

  膜运输、细胞骨架动态变化对神经发育和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刘佳佳研究员做了题为“Membrane trafficking, cytoskeleton dynamics and neurodevelopment”的报告,解析了神经发育中囊泡运输调控逆向信号传导时空特异性的分子细胞机制,探讨了它们在膜运输调控的信号传导以及神经发育与功能维持中的作用。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郭伟翔做了题为“Adult neurogenesis and fragile X syndrome”的报告。神经发生是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衰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神经发生的异常。郭伟翔研究员汇报了其对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神经发育疾病的发生机制。

  上海芯片中心肖华胜研究员以神经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为例,介绍了“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简要回顾了基因组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总结了主要技术的区别和具体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致病蛋白在老年期发生作用并选择性杀伤神经细胞。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晓江研究员做了题为“Protein misfold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的报告,解析了帕金森变异蛋白在脑组织中的沉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分子机制。

  中科院神经所张旭研究员和徐汇中心医院周志英副主任医师 做了题为“智障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智障临床诊断的标准、中国智力障碍发病情况,并对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介绍了其在智障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

  溶酶体运输是囊泡运输的重要环节,参与多种重要细胞功能。囊泡运输障碍可导致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巍研究员做了题为“Lysosomal trafficking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的报告,利用不同小鼠模型,通过对溶酶体运输过程的了解,进而探讨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上海芯片中心杨振兴副研究员汇报了“智力发育障碍遗传致病机制研究”的进展情况。该研究收集智障病例和正常人对照样本,通过测序技术对智障样本进行基因分析,并建立了新的检测技术。此外,杨振兴副研究员还探讨了智障疾病的临床诊断如何同分子诊断更好的结合。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永清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突触发育与自闭症”,介绍了ACSL4在神经突触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探讨了脂质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包括智力低下等的发病机制。

  中科院神经所仇子龙研究员汇报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神经环路与转化研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讨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学规律,并解析致病基因内在的相互作用。

  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张旭研究员介绍了上海临床中心组织结构、人员建设、经费来源、平台建设、机制体制等具体情况,欢迎与会专家通过上海临床中心开展合作。本次会议通过神经发育生物学、儿科和生物医学技术等学科的优秀科学家和相关临床医生共同探讨神经发育与疾病研究领域具有共性的科学问题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合作,分析和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动向以及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为研究人员开展实质性合作打下了基础。

   

  附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