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生物材料与超声诊疗医学研究”交叉学科论坛详细纪要

作者: 2015-05-20 08:26 来源: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论坛网
放大 缩小

  2014年10月30日—31日,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论坛第64期—“纳米生物材料与超声诊疗医学研究”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办,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介孔纳米生物材料超声诊疗”交叉合作团队共同协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研究员和陈航榕研究员担任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共有60多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参会。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岩到会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化学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等18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的24位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生物医药及临床医学等研究的知名专家教授受邀做了大会交流报告。

  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纳米生物材料与超声诊疗医学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报告内容涉及纳米药物载体制备科学、高效肿瘤靶向策略、生物医学超声成像与操控技术、纳米特性协同与功能化集成、生物材料与界面作用机制、光声成像技术及其转化医学研究、多功能介孔纳米超声诊疗剂研究、低频低能量超声治疗肿瘤新技术、基于纳米效应的肿瘤早期诊断与临床转化研究,肿瘤物理疗法以及高强度超声肿瘤治疗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王志刚教授作了“超声分子成像及相关仪器研究”的报告,他指出将超声分子成像设备、超声微泡(球)触发装置、超声分子成像监控与超声分子探针有机结合的“低功率超声分子显像与治疗系统”,有望实现超声分子显像及精细、适形、高效的药物体内定位递送、定量控释和疗效评价一体化,为疾病的超声分子显像诊断与治疗提供创新的、适合多学科使用的新技术和科研平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施剑林研究员介绍了我所在介孔纳米生物材料的结构合成、药物控释以及肿瘤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将介孔氧化硅材料制备成单一分散,尺寸可控的纳米颗粒,并通过适当改性,可大幅提高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他提出细胞核靶向药物输运体系将是下一步面向应用的研究重点之一;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科胡兵主任从临床角度指出微泡造影剂在低频低能量超声治疗肿瘤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上海交大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崔大祥教授介绍了目前基于纳米粒子标记和纳米效应的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纳米材料在临床转化研究中所面临的若干重要挑战;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的郑海荣和宋亮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该研究院在超声成像、光声成像和内窥镜等技术研发的最新工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陈航榕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叶秩光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郑元义教授和李发琪教授等详细地介绍了相变液滴应用于超声影像、治疗、药物控释等领域的基础工作,并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将为癌症的诊治带来新的革命,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此外,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步文博研究员、苏州大学刘庄教授、北京大学戴志飞教授、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许永华教授、浙江大学申有青教授、厦门大学刘刚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徐辉雄教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邱东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李永生教授、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黄庆研究员、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黎克全教授和中国药科大学的姜虎林教授和黄张建副教授也分别介绍了各自课题组在纳米生物材料、超声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生物材料与界面作用、生物医用胶体颗粒、和基因转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与会专家、科研人员一致认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超声/光声成像与微/无创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也指出纳米材料在临床转化医学中还面临着若干重要挑战。大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纳米生物材料在超声诊疗医学研究中的作用。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国内纳米生物材料和超声诊疗这一交叉研究领域的极大发展潜力,为中科院、高校、医院等研究单位的实质性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