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莫建雷副研究员和潘教峰研究员联合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系统研究和量化评估了碳中和愿景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对我国现有燃煤发电机组运行及其碳排放的影响,得到全国碳市场条件下未来煤电机组数量、装机容量以及碳排放的演化路径,绘制出全国碳市场对除北京、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之外的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煤电机组寿命影响的差异分布图,提出优化碳市场机制设计以引导煤电机组有序退出的政策建议。该成果以研究长文形式(Article)刊发于《Cell》子刊《iScience》,论文题目为“The role of national carbon pricing in phasing out China's coal power”(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1)00623-4),战略咨询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
能源部门尤其电力部门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当前我国煤电装机容量高达10.8亿千瓦,约占全球煤电总装机容量的50%,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左右。在未实现大规模碳捕集的情形下,促进煤电的有序退出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途径。与此同时,我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在我国八个(“7+1”)省市开展近8年的碳交易试点工作后,全国碳市场将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条件下,火电厂将为其自身的碳排放付费,这将直接导致火电机组运行成本增加,尤其对运行效率低下的煤电机组而言成本增加更加显著,其运行效益和财务表现将受到显著负面影响,部分火电机组甚至有可能因持续亏损而被迫提前关停并退出运行,并造成资产搁浅。
该研究以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大规模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煤电机组运行财务风险与资产搁浅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同时为实现对我国煤电行业的近全景刻画,该研究建立了包含1990~2019年投产的4540个在运营火电机组的全样本技术经济参数数据库;基于上述方法和数据该研究对全国碳市场条件下我国煤电机组的财务可持续性以及资产搁浅风险进行系统评估,量化了全国碳市场不同机制设计情景下每台运营机组预期寿命的变化;将全部4540台机组信息进行整合,从整个煤电系统视角得到了全国碳市场条件下我国煤电机组数量、装机容量以及碳排放的中长期动态演化路径。进一步利用地理信息数据,根据其所属地区将所有燃煤机组划分为29组,绘制了全国碳市场对前述29个省市自治区煤电机组寿命影响的差异分布图。
该研究成果对完善我国全国碳市场机制设计以引导煤电有序退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对全国碳市场条件下各地制定差异化的能源投资发展规划和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风险评估与管理以及碳金融和绿色金融提供了方法论的参考。
除上述研究工作,战略咨询院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主题持续开展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经济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
图1 除北京、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煤电机组地理位置、建设年份及技术类型分布状况
图2全国碳市场条件下29个省市自治区煤电机组数量、装机容量演化路径以及不同地区火电机组平均寿命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