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副院长参加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战略咨询院副院长王毅随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共参加了7场边会活动,发表了1场致辞、作了4场主旨报告,参与了2场嘉宾讨论,内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全球气候治理、“一带一路”气候合作、长期低排放战略、气候投融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战略和政策问题。同时,在前沿理论方面,与全球顶尖智库专家就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未来走向展开对话,为气候变化研究与经济社会治理的链接提供了有益探索。
9日上午,“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边会在中国角举办。王毅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一带一路’可持续转型国际合作”为题做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指出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问题导向”到21世纪初期的“规模治理”再到“十八大”以来提出“系统推进、顶层设计”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总体上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王毅同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欧盟对外行动署气候大使Marc Vanheukele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Nicholas Stern,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Stavins,欧盟气候行动总司前司长Jos Delbeke,法国前气候变化谈判大使Lawrence Tubiana,美国前气候变化特使Jonathan Pershing,以及来自欧洲、美洲、东盟国家的官员和智库专家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并参加了能源基金会于11日组织的中欧二轨对话,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多位业内顶尖智库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促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6 次缔约方大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的成功举办展开对话。王毅就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统一治理框架、2020年中欧二轨对话的工作计划和对话内容提出了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
在“一带一路”气候合作方面,12日下午,由战略咨询院与气候变化全球行动(GCAI)秘书处、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举办的“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边会在中国角召开。王毅做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宏观战略及合作实践。他指出,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和产业转移上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在与东盟的合作中应当优先考虑如何帮助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NDC),并通过分享中国转型经验及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帮助东盟国家建设气候韧性社会。
10日,为推动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深入研究,“第七届全球气候变化智库论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在中国角召开。王毅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Jim Skea、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美国环保协会高级副主席Nathaniel Keohane等专家学者分别就“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账应该怎么算”“低碳发展如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热烈讨论和交流。
王毅还出席了COP25官方主题边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红树林保护及可持续农林产品为例”、能源基金会组织的“中国长期低排放战略”国际专家研讨会、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组织的“可持续金融和能源转型”等系列研讨会,并分别致辞、做主旨报告或分享观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缔约方大会,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最重要会议。1995年至今已经举办了25次,战略咨询院作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核心智库之一,已经参加了近10次气候变化大会,为我国气候谈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推动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研究做出了贡献。
王毅参加“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边会并做主旨发言
王毅参加“第七届全球气候变化智库论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