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周期,科技界人士在关注什么

作者:陈芳等采写 2018-05-14 22:10 来源:瞭望
放大 缩小

受访专家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杰 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薛其坤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少军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核高基专项技术总师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匡光力 安徽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
  
  假如身处未来世界,给今天的我们写一封信,最希望说些什么?
  
  8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围绕各自关心的问题,分别寄语我们这个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不折腾、不浮夸、不自满

  
  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要做到“三不”:
  
  一是不折腾。科学研究需要坐冷板凳、下笨功夫,不能一味东摇西摆、追踪热点。应该为科学家创造安心稳定的科研环境,沉下心来涵养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文化土壤。
  
  二是不浮夸。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步较快,一些创新指标开始走在国际前列。有些人就盲目认为我国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需要警醒的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大跃进”的心态,忽视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科技界危害很大。
  
  三是不自满。这些年我国科技进步有目共睹,这是多年艰苦努力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们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源于我们有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我们要充分树立创新自信,不能妄自菲薄,对自主创新能力没信心,亦步亦趋,不敢超越,但也不能妄自尊大,骄傲自满,缺少虚心学习、勇于攀登的态度。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
  
  不前瞻就会失去先机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很难预见,它是随机发生的。然而,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无数次证明,只有不断前瞻,不断解放思想,才有可能促进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如果不前瞻就会失去先机。
  
  例如,能源问题的整体性、结构性变化就是普遍的、可预见的,时间跨度是50年或者100年,在这个时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一定会有新的突破性进展。以核能为例,从基础研究布局到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20年,再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又需要20年乃至更长时间。目前,法国已经做到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制定了到2040年、2050年的路线图。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前瞻布局,未来就会落后。需求牵引和自由探索并不矛盾,现在不妨梳理出可预见的、确定的方向,加大支持强度,吸引更多的优秀科学家投入研究。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
  
  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科技创新的机遇期来了,关键看如何去拥抱。科技创新最核心的是人,哪怕错过一个领域的发展,只要有人才,追赶也会来得及。中国要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意味着世界上至少有1/3的重要技术都要由中国提供、华为这样的创新公司应超过50个……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我们就要围绕这一人才需求的巨量缺口去部署我们的教育规划。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的态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新时代为科学家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不负使命、努力奋斗,为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和科学探索作出新贡献。
  
  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
  
  需求是技术创新的“第一动力”

  
  20世纪末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美国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中,科技推动占22%,市场需求拉动占47%,生产需求拉动占31%。这说明需求拉动是技术创新的动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把科技成果推到企业是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责任。实际上,大学和科研单位按照国家科技计划做出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可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没有具体应用目标的技术改进,这些成果多数将汇入人类共同享有的知识海洋,为人类文明作贡献,但很多时候和产业的联系衔接没那么紧密。应当明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科技发展最大动力的前提,发挥企业在未来创新格局中的作用,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去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或自主开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重视基础科学领域研究

  
  牛顿力学的提出,在当时也并不能够马上联系到产业层面,但对未来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量子力学,信息革命也就无从谈起。现在中国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日益加强,这非常好。对基础科学领域不仅要加大投入,也要稳定地投入。一旦基础研究有了突破,科学家自然会将其运用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基础研究首先是国家的事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我国科研已取得了一定领先优势,要保持并扩大优势需要建立新的基础科学理论。国家要毫不动摇地加大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同时,也要鼓励企业一起来投入。建议推动那些有强烈意愿参与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的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投身基础理论突破,强化我们自主创新的源头供给。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
  
  魏少军:
  
  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这个“牛鼻子”

  
  人类正处在信息革命的黎明时分,从2005年往前看,中国信息技术自身建树不多,但2005年以后逐渐获得了自己的发展主导权。这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大判断、大战略推动。
  
  中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借鉴和思考:比如,我国第一个国家中长期科学规划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工业成就。再如,在国际半导体领域科技角逐中,美国、韩国国家战略的实施造就了该领域今天的世界第一和重要一极。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顺应这一趋势,我们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推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潘教峰:找准科技创新的四个突破口
  

  纵观当今世界,无论是文明进步、发展模式、世界格局、科技创新,都处在重大转折期、变革期。找准我国科技创新突破口可聚焦四个方向:
  
  一是在基础前沿领域下功夫。这是最重要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也是制约我国科技长期发展的软肋。尤其在那些最基础、最本质的基本科学问题上,如宇宙的演化、物质的结构、生命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数学等方面要加大科研力度。二是在新科技革命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方向发力。如人工智能、脑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生物学等,这些领域的研究一旦出现突破,将会产生颠覆性技术。展望未来,新科技革命将促进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机物三元融合的社会。三是在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上发力。尤其是资源环境问题如重金属污染、水体污染、雾霾等这些重大瓶颈问题,需要研究其机理、成因和治理的关键技术,提供科学指导、技术手段和方法工具。四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必争领域发力。空间、海洋、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涉及国家安全领域,抢占新一轮战略制高点。
  
  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科技创新就像接力赛需要一棒接一棒地跑
  
  现在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但如果没有转化应用,则意味着巨大的浪费。要从国家社会层面算大账,以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推进转化,把树上的果子尽可能地摇下来,让国家得益、社会得益、人民得益。
  
  科技创新就像接力赛需要一棒接一棒地跑,不能跑了第一棒,下一棒没人接。将更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是直接带动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在这方面全国上下应形成共识,特别是地方各级领导应认识到位科研单位和大学做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小富即安”、动力不足的问题。科研人员埋头搞研究,但对成果转化为技术不熟悉,也不认为是责任。现在陆续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采写记者:陈芳 甘泉 徐海涛 王琳琳 朱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