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人物风采

傅伯杰:启动全球干旱生态计划正当其时

作者: 2021-04-19 09:40 来源:中国科学报
放大 缩小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沙尘暴,荒漠化及其治理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沙尘暴的沙源地在蒙古国,因此,与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去年,中亚等国出现了飞蝗事件,也与干旱及干旱生态系统有直接关系。推进干旱生态系统的全球合作,启动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科学计划,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促进全球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全球旱区包括极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易干旱半湿润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全球约38%的人口居住于此。该区域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植物、动物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全球1/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28%的濒危物种。

  这一区域给人们提供多种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比如粮食、矿产、畜牧产品等。旱区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地带。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旱区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水资源短缺、干旱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土壤肥力下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资源环境问题使居民生产、生活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也影响着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3月,北京经历的沙尘暴是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其沙源就起源于干旱地区,特别是蒙古国。经过近10年来的生态修复,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目前仍然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

  旱区是地学工作者和生态学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区域,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研究计划。早在2017年,我们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启动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申请,以引领全球生态系统研究。科学计划申请后很快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的资助,于2017年8月正式批准。此后,我们就开始组建国际化研究团队。

  科学计划构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热烈响应,澳大利亚、美国、欧洲和非洲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我们成立了科学计划的科学委员会,其中包括4位中国学者和9位外国学者;在此基础上,将主题研究和区域研究紧密结合,组建了主题工作组和5个区域工作组。

  3年多的研究中,经过科学委员会反复讨论,以及在澳大利亚干旱区、非洲干旱区、中亚干旱区等区域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我们起草完成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大科学计划的《科学报告》。

  《科学报告》建立了全球干旱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把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耦合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人类福祉紧密相连,并纳入干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干旱区居民生计。

  《科学报告》提出了两项总体目标:提高对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全球环境变化的科学认识;研究旱区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可持续发展路径,以达成旱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之对应的4项具体研究目标包括:量化旱区生态系统对地球系统过程和社会过程的变化响应幅度和方向;识别自然和人类扰动下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韧性的控制因素;揭示全球环境变化对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和社会—生态系统动态的影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促进提出旱区生态系统管理解决方案和旨在实现全球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科学计划有3个特点:把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耦合、将全球和区域研究结合、将观测研究和应用结合。科学计划将推出生态系统管理案例库,即将经典案例和数据库相结合,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干旱区可持续发展。

  近期,国际期刊《当代环境可持续性论评》正式出版了该科学计划相关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其概念框架、理论进展和区域案例研究。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区域调研和科学咨询,在2021年底正式推出该科学计划的英文版。

  目前,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起到了引领作用。我们准备申请将其纳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首批国际科学计划,引领全球旱区生态系统研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