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主持的973项目“气候变化经济学IAM模型与政策模拟平台研发”2014年进度检查会在京召开

作者: 2014-05-13 13:38 来源:
放大 缩小

  5月9-11日,我所王铮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气候变化经济学IAM模型与政策模拟平台研发”2014年进度检查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河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的各课题核心研究人员共5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

  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王铮研究员主持,我所科技管理处处长陈锐研究员作为项目主持单位代表、中科院重大任务局资环生物处周少平研究员作为项目主管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就项目执行的过程管理和成果集成提出了相关建议。项目指导专家丁一汇院士,项目专家组成员林群院士、汪同三学部委员、许世远教授等资深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五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第一专题“IAM模型创新与平台开发”中,我所、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华东师范大学分别报告了各自参与国际合作开发的模型、或自主开发的IAM模型与平台,及区域碳减排IAM模型与平台。这些报告表明,在本项目核心内容IAM的研究方面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由首席科学家王铮设计,顾高翔、吴静参与的正在研究的名为CINCIA的系统,实现了全球经济一般均衡和产业进化分析,是全球IAM簇的一次新创新。在技术方面,由我所完成的项目成型的可计算模型与软件MRICES,在模型中增加了博弈功能,提出了新的减排方案,是一个可喜进展。

  在第二专题“中国平稳减排路线”中,来自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华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的专家,分别提出了中国碳高峰峰值、出现时间及其伦理学问题。会议形成两种观点:第一种代表性观点由能源所姜克隽研究员提出:依据技术进步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出现碳排放高峰,他从技术经济层次,论证了这一观点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是王铮研究员为代表的学者提出:认为依据经济结构的演变的最优控制模型,如果没有重大产业变革发生,经济发展趋势将使中国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27-2033年,最早不能早于2027年,不然我国经济明显受损。专家们就这个峰值时间的经济学基础和伦理学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第三专题“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经济学”中,会议提出了多种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经济学观点和地缘政治策略。中国社科院王国成研究员、北京大学李国平教授对未来的全球产业倾向做了分析,认为当前碳减排的国际环境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要机遇。王铮、顾高翔、唐钦能通过经济动力学模型和CGE模型,对未来全球经济和和碳减排开展了全面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王铮、吴静、朱潜挺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美国有许多利益一致的地方,中国需要适当调整国际气候外交政策。

  在第四专题“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社会经济人口变化”研讨中,来自华东师大、香港中文大学、河南大学的专家提出了气候变化下中国气候类型演变、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布局、中国的人生气候舒适度变化和中国的城市居民的碳消费谱研究结论发现,全球变化提高了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潜力降低了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潜力。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对胡焕庸线将产生影响,并将影响中国的新型城市化进程。

  在第五专题“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础科学问题”中,相关研究团队在严格证明DICE/RICE/MRICES算法具有稳定性,Nordhaus的社会贴现率取值更为符合现实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气候经济学评估的一些关键模块与参数也被细致地讨论。此外,一种不是控制2100年温度目标低于2℃,而是代之于2200年不超过3℃的气候变化控制的可能性,作为未来前景也被讨论。

  会议最后集中研讨了“未来地球”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三个问题可能是“未来地球’的重要问题:1)适合全球变化的人口再分布、产业带变化、城市化模式及其成本;2)气候变化与产业进化的互动并由此引出的地缘生态、地缘政治经济学变化;3)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构诸如热带雨林稳定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地缘生态结构问题,寻求调节气候变化的关键生态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