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一行参加巴黎气候大会并在边会作报告

作者: 2015-12-29 13:41 来源:
放大 缩小

  巴黎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晚6时,以“追踪碳足迹——中国科学家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简称“碳专项”)边会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举行,我所所长王毅研究员、谭显春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尽管这是晚间中国角在巴黎气候大会的最后一场边会,但仍然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官员和记者参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边会开幕致辞中,高度认可碳专项在提供方法论、校验数据等方面的工作。碳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吕达仁从目标、进展及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介绍了碳专项总体情况。碳专项于2011年启动,国拨经费约7亿元人民币,集结了2000多名中科院、相关部委研究院所和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旨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数据、科学知识和技术支撑。

  碳专项研究团队成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向边会展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以及通过实施全国陆地碳汇现状和潜力的定量评估发现,我国现有和将执行的增汇措施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固碳作用。碳专项气候敏感性任务群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廖宏介绍了对中国气候变暖的新认识,指出均一化的温度序列显示中国百年增温为1.5℃,表明我国是受人类活动所致全球变暖影响较大的区域。气候敏感性任务群的科研人员发展和完善了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的关键参数化方案,并利用观测数据发现目前的气候模式普遍低估中国气溶胶浓度。碳专项绿色发展任务群负责人、我所王毅研究员向参会者介绍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指出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及2030年碳峰值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应采取立法、管理、政策和技术等综合解决方案,选择协同共赢的发展路线图,形成超越巴黎协议的新发展模式和创新的全球气候合作与治理模式。

(接受观众现场提问)

  边会主旨报告结束后,亚洲开发银行区域与可持续发展局局长办公室顾问吕学都、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中国农科院环境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作为嘉宾点评了碳专项的研究工作,他们一致认为碳专项是一项艰巨但意义重大的大型科研集成项目。碳专项的专家还就中国碳卫星、中国区域增温与全球变暖的差异、中国碳市场建设、控制升温1.5度等热点问题回答了与会者和媒体的提问。碳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在边会结束时表示,碳专项研究团队成员还将继续在碳监测卫星研发与运用、气候模拟和预测、绿色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实质性努力。此次边会的成功举办为碳专项在气候大会上的亮相画上完美句号。碳专项代表团成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魏伟、我所研究员谭显春以及北京大学副教授唐志尧全程参与了边会报告的准备工作。

  在气候大会期间,王毅还先后接受了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瑞典国家电台、加拿大Societe Radio、《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向各界介绍碳专项的研究成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观点。

(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一直以来,我所持续关注气候变化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问题,已连续四年派员参加COP会议。作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核心智库之一,参与中美气候专家谈判、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目标与思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筹备与建立等高层决策咨询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层面相关战略和政策的辅助决策支持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战略和决策的确定提供了有效支撑。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标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先导专项在巴黎气候大会举行边会,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gz/201512/t20151214_4493386.shtml,本站转载时略有删改。) 

  

  

  

  

附件: